胃运动的形式:
①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一定程度的缓慢持续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胃紧张性收缩对于维持胃的形态和位置具有重要意义。在胃充盈后,紧张性收缩加强,使胃内压上升,一方面促使胃液渗入食物内部,有利于化学消化;另一方面由于胃内压增加,使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增大,可协助食糜向十二指肠方向推送。
②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了口、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的传入和传出的反射过程(迷走—迷走反射),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舒张,胃容积增大,称为胃的容受性舒张。胃内无食物时,胃容积约为50mL;进食后,由于胃的容受性舒张,胃容积可增大到1.0~2.0L,而胃内压升高却很少。胃容受性舒张的生理意义是完成容纳和储存食物的功能,同时保持胃内压基本不变。
③蠕动:食物入胃约5min,胃即开始蠕动。蠕动波从胃的中部开始,逐渐向幽门方向传播。蠕动波初起时,波幅较小,在向幽门传播过程中,波幅和波的传播速度逐渐增加,当到达胃窦接近幽门时,收缩力加强,传播速度也加快,导致幽门开放,将部分食糜(约1~2mL)排入十二指肠。
调节因素:
①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兴奋时通过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胃的慢波和动作电位频率增加,胃蠕动加强、加快。交感神经兴奋时通过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胃的慢波和动作电位频率降低,胃蠕动减弱。正常情况下,以迷走神经的作用为主。食物对胃壁的机械、化学刺激,可通过内在神经丛局部地引起平滑肌紧张性加强,蠕动波传播速度加快。
②体液调节:胃泌素和胃动素可使胃的慢波和动作电位频率加快,胃蠕动加强、加快。胆囊收缩素、胰泌素、抑胃肽等抑制胃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