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材料一: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力争在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材料二:高二某班同学通过合作学习小组,围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主题开展了“探究学习”。以下是几个同学发表的看法: 甲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我们要获得认识,就必须参加社会实践。” 乙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都是科学的认识,是正确的,不需要检验,因此不能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丙说:“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能指导我们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运用物质与意识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体现的哲学道理。
正确答案
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中央的《决定》是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是正确的意识,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答案解析
请针对材料二中同学的观点,,结合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正确答案
B、乙认为我们学习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都是科学认识是正确的”观点是合理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都是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们早已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所以不能由此否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丙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反映是正确的,但由此得出它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则不准确。只能说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简答题)
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力争在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单选题)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可以() ①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 ②鼓励和支持农户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 ③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方针 ④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
(单选题)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全力破解三个“最需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体现的哲理有()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仅为工业的五分之一。在农业领域,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五个:一是城乡之间存在“数字鸿沟”; 二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薄弱; 三是“信息孤岛”现象非常严重; 四是信息技术应用仍严重滞后; 五是农业企业信息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农业现代化成为“新四化”短板,核心原因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仍然滞后,推进农业信息化已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挑战。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方面应该怎样有所作为?
(简答题)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保护公环境,防治雾霾污染;启动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00万孩子;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一批违法违纪分子受到惩处。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我国政府履行了哪些职能?
(简答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结合材料,运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说明应如何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8月8日,国务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材料一:当前,我国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 材料二:《规划》提出,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突出创新人才的核心驱动作用。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基础学科、基础研究基地和基础科学重大设施的稳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