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基础知识
(单选题)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正确答案

来源:www.examk.com

答案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雨果这段话的含义。中国并不缺乏发明创造,但是并未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也是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之一。故选D。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在拿破仑的灵柩穿过凯旋门45年之后的1885年,这个似乎是专为武士建造的凯旋门下,第一次举行了一位作家的葬礼。这位作家就是维克多·雨果。这一天,举国哀悼。也许,这是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第一次全体静默,第一次有机会共同反省和思索,在雨果的一部部作品中,站在最受瞩目位置的,是弱者,是没有阶级、地位、血缘、道德等任何附加条件的弱者。他把社会如何对待弱者作为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志,放在了世界面前。45年前,巴黎人倾城而出为其送行。经过凯旋门下的,还是一个站在云端的“伟人”;45年后,他们相随送过凯旋门的,是为法国所有弱者呐喊的一个作家。几千年欧洲文明的积累,才最后在法国完成这样一个转变。从这一天起,法国人终于明白,不是因为有了拿破仑,而是因为有了雨果,巴黎才得救了,法国才得救了。 ——摘自《从拿破仑回归雨果》 材料二 从18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人民版《历史》必修3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材料一 在拿破仑的灵柩穿过凯旋门45年之后的1885年,这个似乎是专为武士建造的凯旋门下,第一次举行了一位作家的葬礼。这位作家就是维克多·雨果。这一天,举国哀悼。也许,这是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第一次全体静默,第一次有机会共同反省和思索,在雨果的一部部作品中,站在最受瞩目位置的,是弱者,是没有阶级、地位、血缘、道德等任何附加条件的弱者。他把社会如何对待弱者作为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志,放在了世界面前。45年前,巴黎人倾城而出为其送行。经过凯旋门下的,还是一个站在云端的“伟人”;45年后,他们相随送过凯旋门的,是为法国所有弱者呐喊的一个作家。几千年欧洲文明的积累,才最后在法国完成这样一个转变。从这一天起,法国人终于明白,不是因为有了拿破仑,而是因为有了雨果,巴黎才得救了,法国才得救了。 ——摘自《从拿破仑回归雨果》 材料二 从18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人民版《历史》必修3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材料一 在拿破仑的灵柩穿过凯旋门45年之后的1885年,这个似乎是专为武士建造的凯旋门下,第一次举行了一位作家的葬礼。这位作家就是维克多·雨果。这一天,举国哀悼。也许,这是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第一次全体静默,第一次有机会共同反省和思索,在雨果的一部部作品中,站在最受瞩目位置的,是弱者,是没有阶级、地位、血缘、道德等任何附加条件的弱者。他把社会如何对待弱者作为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志,放在了世界面前。45年前,巴黎人倾城而出为其送行。经过凯旋门下的,还是一个站在云端的“伟人”;45年后,他们相随送过凯旋门的,是为法国所有弱者呐喊的一个作家。几千年欧洲文明的积累,才最后在法国完成这样一个转变。从这一天起,法国人终于明白,不是因为有了拿破仑,而是因为有了雨果,巴黎才得救了,法国才得救了。 ——摘自《从拿破仑回归雨果》 材料二 从18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人民版《历史》必修3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材料一 在拿破仑的灵柩穿过凯旋门45年之后的1885年,这个似乎是专为武士建造的凯旋门下,第一次举行了一位作家的葬礼。这位作家就是维克多·雨果。这一天,举国哀悼。也许,这是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第一次全体静默,第一次有机会共同反省和思索,在雨果的一部部作品中,站在最受瞩目位置的,是弱者,是没有阶级、地位、血缘、道德等任何附加条件的弱者。他把社会如何对待弱者作为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志,放在了世界面前。45年前,巴黎人倾城而出为其送行。经过凯旋门下的,还是一个站在云端的“伟人”;45年后,他们相随送过凯旋门的,是为法国所有弱者呐喊的一个作家。几千年欧洲文明的积累,才最后在法国完成这样一个转变。从这一天起,法国人终于明白,不是因为有了拿破仑,而是因为有了雨果,巴黎才得救了,法国才得救了。 ——摘自《从拿破仑回归雨果》 材料二 从18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人民版《历史》必修3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材料一 在拿破仑的灵柩穿过凯旋门45年之后的1885年,这个似乎是专为武士建造的凯旋门下,第一次举行了一位作家的葬礼。这位作家就是维克多·雨果。这一天,举国哀悼。也许,这是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第一次全体静默,第一次有机会共同反省和思索,在雨果的一部部作品中,站在最受瞩目位置的,是弱者,是没有阶级、地位、血缘、道德等任何附加条件的弱者。他把社会如何对待弱者作为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志,放在了世界面前。45年前,巴黎人倾城而出为其送行。经过凯旋门下的,还是一个站在云端的“伟人”;45年后,他们相随送过凯旋门的,是为法国所有弱者呐喊的一个作家。几千年欧洲文明的积累,才最后在法国完成这样一个转变。从这一天起,法国人终于明白,不是因为有了拿破仑,而是因为有了雨果,巴黎才得救了,法国才得救了。 ——摘自《从拿破仑回归雨果》 材料二 从18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人民版《历史》必修3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一谈你对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文化交流的看法。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材料一 在拿破仑的灵柩穿过凯旋门45年之后的1885年,这个似乎是专为武士建造的凯旋门下,第一次举行了一位作家的葬礼。这位作家就是维克多·雨果。这一天,举国哀悼。也许,这是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第一次全体静默,第一次有机会共同反省和思索,在雨果的一部部作品中,站在最受瞩目位置的,是弱者,是没有阶级、地位、血缘、道德等任何附加条件的弱者。他把社会如何对待弱者作为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志,放在了世界面前。45年前,巴黎人倾城而出为其送行。经过凯旋门下的,还是一个站在云端的“伟人”;45年后,他们相随送过凯旋门的,是为法国所有弱者呐喊的一个作家。几千年欧洲文明的积累,才最后在法国完成这样一个转变。从这一天起,法国人终于明白,不是因为有了拿破仑,而是因为有了雨果,巴黎才得救了,法国才得救了。 ——摘自《从拿破仑回归雨果》 材料二 从18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交流着。 ——人民版《历史》必修3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科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话题,人们十分关注历史上科技发展及其作用和影响等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在行政和艺术上的繁荣一样,南宋也是令人激动的技术创新时期……在农业、制造业和运输方面,在以前的基础上,迅速研制出大量新式工具和机器:用于耕种和脱粒;用于提水(抽水机);用于纺织纤维的梳毛、纺纱和织布……所有这一切很像18世纪的欧洲:商业化、城市化、扩大的市场(包括海外市场)、增长的需求。因此,发明新机器和改进其他手段,就成了提高生产力的既关键又刺激的措施。这些进展有可能导致中国发生一场真正的工业革命和它应有的一切深远影响吗?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蒙古人的进犯把这一切都打断了。——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重大科技成就简表 材料三: 在18世纪,中国似乎又一次处于开拓技术和经济新变革的关头……但中国的这一系列成就,同医学和药物学及其应用一样,主要是累积的经验发现,而不是系统的或持久的科学探索的结果。……(上等文人)学者们视一切体力劳动为低级,甚至蔑视实验工作。然而,正是理论、构思、实验和实践的结合,产生了现代西方科学和技术成就。但这一切都未能在止步于已经高度发展水平上的中国发生。——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四: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一1885年) 当时中国成了“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的经济根源是什么?中西方科技上的差异最终在19世纪中后期中西方文明碰撞中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科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话题,人们十分关注历史上科技发展及其作用和影响等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在行政和艺术上的繁荣一样,南宋也是令人激动的技术创新时期……在农业、制造业和运输方面,在以前的基础上,迅速研制出大量新式工具和机器:用于耕种和脱粒;用于提水(抽水机);用于纺织纤维的梳毛、纺纱和织布……所有这一切很像18世纪的欧洲:商业化、城市化、扩大的市场(包括海外市场)、增长的需求。因此,发明新机器和改进其他手段,就成了提高生产力的既关键又刺激的措施。这些进展有可能导致中国发生一场真正的工业革命和它应有的一切深远影响吗?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蒙古人的进犯把这一切都打断了。——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重大科技成就简表 材料三: 在18世纪,中国似乎又一次处于开拓技术和经济新变革的关头……但中国的这一系列成就,同医学和药物学及其应用一样,主要是累积的经验发现,而不是系统的或持久的科学探索的结果。……(上等文人)学者们视一切体力劳动为低级,甚至蔑视实验工作。然而,正是理论、构思、实验和实践的结合,产生了现代西方科学和技术成就。但这一切都未能在止步于已经高度发展水平上的中国发生。——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四: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一1885年) 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发展上的差异。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科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话题,人们十分关注历史上科技发展及其作用和影响等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在行政和艺术上的繁荣一样,南宋也是令人激动的技术创新时期……在农业、制造业和运输方面,在以前的基础上,迅速研制出大量新式工具和机器:用于耕种和脱粒;用于提水(抽水机);用于纺织纤维的梳毛、纺纱和织布……所有这一切很像18世纪的欧洲:商业化、城市化、扩大的市场(包括海外市场)、增长的需求。因此,发明新机器和改进其他手段,就成了提高生产力的既关键又刺激的措施。这些进展有可能导致中国发生一场真正的工业革命和它应有的一切深远影响吗?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蒙古人的进犯把这一切都打断了。——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重大科技成就简表 材料三: 在18世纪,中国似乎又一次处于开拓技术和经济新变革的关头……但中国的这一系列成就,同医学和药物学及其应用一样,主要是累积的经验发现,而不是系统的或持久的科学探索的结果。……(上等文人)学者们视一切体力劳动为低级,甚至蔑视实验工作。然而,正是理论、构思、实验和实践的结合,产生了现代西方科学和技术成就。但这一切都未能在止步于已经高度发展水平上的中国发生。——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四: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一1885年) 雨果29岁时英国科学家的一项划时代的重大发现是什么?列举这项重大发现“生气勃勃地发展为奇妙有用的东西”两例(名称和发明者)。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