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基础知识

(题干)

本题共计 1 个问题

在长期的环保监测中,人们发现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从1997年提出到2010年底为止,只有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对PM2.5进行强制性限制,而我国一直没有强制监测。2011年12月5日,我国把强制监测PM2.5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这将会大大促进我国大气质量的改善。

简答题
1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正确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长期环保监测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了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人们对PM2.5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强制监测PM2.5成为必然。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国制定并有计划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利于改善我国大气质量。

答案解析

该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现类试题,考生只要回忆该知识点的内容,结合材料进行作答即可,主要用到的原理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点评:本题是一道体现类试题,做这一类试题,考生注意分三步作答,一是明确知识点,二是研究材料,三是比较分析,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合的知识点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难度适中。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的雾霾天让城市大气细颗粒物即PM2.5走进公众视野,环保部门发布的评价结果与群众主观感受存在差异,民众将PM2.5纳入国标的呼声高涨,推动了环保部门态度的巨大转变:从“监测时机不成熟”的推诿、到删除南京气象公布数据的慌乱、再到如今直面问题采取行动:将PM2.5纳入空气环境质量新国标提前实施,公布监测PM2.5时间表和PM2.5监测数据,把PM2.5防治提上“十二五”规划日程。这种巨大转变背后是社会公众的积极行动,是公民意识逐步觉醒后人们对自身健康权和知情权的主动维护。从淘宝网日销数万口罩,到价值2.5万便携式测量仪热销的“我为祖国测空气行动”和“空气质量指数”三次公开征集意见时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公众的环保意识已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介入”。从民间呼声到国家发力,民众和政府的互动,有效推进了“民主环保”的制度建设。 (1)结合上述材料,从公民角度说明“民意”是怎样促进我国“民主环保”制度建设的。(6分) (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应用经济生活第十课的知识回答: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有何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有哪些?(8分)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从2013年1月以来,茫茫雾霾笼罩中国中东部。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多地的PM2.5濒临“爆表”。这一“史上最脏”天气再次告诉人们,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面对雾霾天气,人人都是受害者;应对雾霾天气,人人有责。增强低碳生活理念,提倡绿色出行;节约一滴水,少用一度电,日积月累就会改善环境质量。因此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呼吁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是“守护”环境的重要法宝。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从2013年1月以来,茫茫雾霾笼罩中国中东部。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多地的PM2.5濒临“爆表”。这一“史上最脏”天气再次告诉人们,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面对雾霾天气,人人都是受害者;应对雾霾天气,人人有责。增强低碳生活理念,提倡绿色出行;节约一滴水,少用一度电,日积月累就会改善环境质量。因此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呼吁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是“守护”环境的重要法宝。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材料:从2013年1月7日以来,一场茫茫雾霾笼罩中国中东部。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多地的PM2.5濒临“爆表”。这一“史上最脏”天气再次告诉人们,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材料:从2013年1月7日以来,一场茫茫雾霾笼罩中国中东部。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多地的PM2.5濒临“爆表”。这一“史上最脏”天气再次告诉人们,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材料二:空气质量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历时4年,两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终于被写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舆论评价说,“从民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微博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这是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注:PM2.5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运用所学公民、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过程中,政府与公众实现良性互动的政治意义。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PM2.5的沉降速度较慢,自然沉降效果有限,会长期漂浮在空中。2013年3月10日,成都市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持续下降,至3月10日中午12时,全市各监测点可吸入颗粒物(PM10以下的颗粒物)浓度均已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致使空气质量重度污染,使成都成为全国最“霾头苦干”的城市。根据相当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PM2.5的沉降速度较慢,自然沉降效果有限,会长期漂浮在空中。2013年3月10日,成都市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持续下降,至3月10日中午12时,全市各监测点可吸入颗粒物(PM10以下的颗粒物)浓度均已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致使空气质量重度污染,使成都成为全国最“霾头苦干”的城市。根据相当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