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2016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巴黎协定》。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覆盖近200个国家的全球减排协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正如多国与会代表在达成协议后说的那样,“这个协议并不完美,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内容,但这并不妨碍人类社会向前走出历史性一步”。巴黎气候协定表达了人类进步需要实现低碳转型,意味着化石能源的历史最早可能在本世纪中终结。可以预见,此协议将给今后人类的能源利用结构带来重大影响,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并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同时,它也需要各国如何建立与之配套的行动能力。 面对已经达成的协议,中国政府和社会需要积极思考它给未来中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挑战。无疑,气候协议达成是件好事,但也是一把双刃剑。目前,中国在环保和生态认识水平上还处于极为初步的阶段,国内经济更是面临着持续放缓的压力,各级政府的主要着眼点,仍然在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就业民生、增加财政收入上。 在环保、减排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发展指标,压缩城市空间。这有一系列的调整工作要做,难度很大。
结合实际,阐述面对全球减排协议——中国应有怎样的态度?为什么?
正确答案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气候之间关系的基本途径。这也是世界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重点所在。
当前,中国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环境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当前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仍然是来自能源供应能力和国内环境容量的制约,解决国内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相协调的紧迫性大于国际社会减缓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的压力。随着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可能发生转化。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形势会严重制约中国化石能源消费的增长,这对中国加速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速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迫使中国必须从新的视角来审视和规划经济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供应保障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现行的政策体系也需相应大力度地调整或强化。因此要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明确应对气候变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和平发展道路中的战略定位,统筹协调对外争取发展空间、对内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充分认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对国家、地区和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超前部署,并将具体对策和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地区规划。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单选题)
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会议总结了红军创立以来的经验,通过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决议的中心思想是()
(多选题)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脱离欧盟全民公投,脱欧阵营以51.9%对留欧阵营48.1%的微弱得票优势胜出,英国成为首个投票脱离欧盟的国家,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带来变化。导致英国“脱欧”的因素主要有()。
(多选题)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这两个纪念日()
(单选题)
2017年12月1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北京开幕,来自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分享治党治国经验,共享合作发展大计,本次对话会的主题是:()。
(单选题)
自2016年5月20日台湾地区新领导人就职以来,两岸制度化沟通和协调中断。其根本原因在于()。
(单选题)
自2016年5月20日台湾地区新领导人就职以来,两岸制度化沟通和协商谈判机制中断。其根本原因在于()。
(多选题)
忠诚于党、听党指挥是我军的光荣传统。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这次会议史称古田会议。会议通过的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
(单选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1918年12月,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中说,大战结果是"公理战胜强权",并把美国总统威尔逊称作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然而,陈独秀在1919年5月4日出版的《每周评论》中的一篇文章又写道:"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导致陈独秀的认识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