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基础知识

(题干)

本题共计 4 个问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简答题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正确答案

“迹象”: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上,出现了反映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或活跃的儒家思想)。

答案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社会变化的认识与理解。回答第一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经济、思想两个方面概括明清时期社会“转变迹象”的重要表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概括明清时期对社会转型的阻碍因素。
简答题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是指什么运动?作者为何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而反对“暴力反洋运动”?

正确答案

因素:外国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尖锐;清朝专制统治更加腐朽,阶级矛盾尖锐。
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
作者认为前者符合世界大势,后者愚昧落后,违背时代潮流。

答案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对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反映的认识与理解。第一小问结合材料“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以及所学知识,从政治、外交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要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所提示的时期“甲午战后”回答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和“暴力反洋运动”。第三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立场、运动本身的性质解答。
简答题
3

根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

正确答案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表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肯定市场经济的作用。

答案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与理解。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材料“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归纳总结。
简答题
4

谈谈上述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发?

正确答案

启发: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顺应时代的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的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答案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但要言之有理,符合实际。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创新进取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进步思想;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思想;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当代美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传统中国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谈谈上述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发?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根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是指什么运动?作者为何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而反对“暴力反洋运动”?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这一认识的局限是()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