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格考试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题干)

本题共计 1 个问题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制定的教学目标,阅读并回答问题。《明月几时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体知识"词":2.识记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及代表词人:3.了解苏轼生平及词作。过程与方法:1.采用诵读法让学生熟悉课文:2.通过让学生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来初步掌握词作的大意;3.学生分组讨论词作的艺术手法,从而进一步掌握词的特色;4.鉴赏名句,使学生在经典句中学会领悟其意境,加深对全词的把握;5.拓展延伸,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其他词作中较好地领悟其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从而珍惜身边之情;2.认识苏轼在本词中流露的情感有其个人和社会等多种因素。

简答题
1

请认真阅读这则教学目标,然后进行评析。

正确答案

"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我们应该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绝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人为地、机械地预设三个维度的不同目标。上述《明月几时有》的教学目标违背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原则,"词"的文体知识、"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知识、苏轼生平及词作固然属于语文基础知识,但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也必须有个过程,也必然有方法问题,而且也不可能脱离情感、态度、价值观,即使只是识记,也有识记的方法和体验问题。而通过诵读熟悉课文与概括词的内容来达成掌握词作大意,掌握词的艺术特色,品析鉴赏名句,领悟词的意境和举一反三领悟其他作品的意境这几项教学目标,固然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但仅界定为"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似乎有失偏颇。案例中设置的几项目标中,都属于"知识与能力"的范畴;对词意的理解、对意境的把握、对诗词的鉴赏活动也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词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产生的个人和社会因素也绝不可能是单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如果没有《明月几时有》的具体词句作为载体,如果还不能读懂这首词的内容,如果还不知道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么这两项教学目标是不能达成的。而结合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也正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新婚离别→思念丈夫→缝制寒衣→哭倒长城→见丈夫→撞死山石以上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为《孟姜女》设计的一则板书,这是一则什么类型的板书?()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在学习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教师让学生再查找一些和这首词表意相同的描写月亮的诗词,以下几位同学的查找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在学习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教师让学生再查找一些和这首词表意相同的描写月亮的诗词,以下几位同学的查找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请学生默读感知诗歌。这时,有个学生不由自主地哼唱出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位同学也面露尴尬之色。该教师的下列反应中,最恰当的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以下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这则教学目标违背了教学设计的什么原则?()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为说明文《生物入侵者》一课设计的四个板块的教学内容,阅读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一步:语言的感受活动。活动内容: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本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者"。 第二步:语言梳理活动。活动内容: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生物入侵者"哪些方面的知识。 第三步:语言提炼活动。活动内容:轻声读课文,圈划出各段的主句。学生写"课文浓缩文"。 第四步:语言欣赏活动。活动内容:默读课文第7小节,用"术语点评"的方式写几句赏析性的文字。请认真阅读这位教师设置的教学内容,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阅读以下某教师的教学随笔(片段),阅读后清完成后面的问题。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作品的魅力。所以我在教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让学生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理解文本意境,沉浸于文本营造的美好氛围中,从而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古今异义词”的用法,下面是一位学生整理的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