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大学文学
(简答题)

《社戏》的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正确答案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判断题)

    讲说结尾阶段好的标准是“豹尾”。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贺新郎》词的来头说“老大那堪说”,结尾却又表示要“看试手,补天裂”,你觉得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结尾的时候说:“好的,同学们,我们这节水彩课就讲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一幅关于水果的水彩画,下节课对大家的作品进行点评”。这种类型的结尾属于()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答案解析

  • (判断题)

    有的演讲者在结尾喜欢说“我的话讲完了,讲的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等,这能够表达演讲者谦虚的作风。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纪念傅雷》作者将傅雷称为“刚者”,并在文章的结尾说“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背影》结尾处说,父亲晚年常对儿子发怒,但自感大去之期不远时,却变得十分惦念儿子孙子,这种心理由于()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1922年10月,文豪鲁迅写就了著名小说《社戏》,对儿时在故乡看水乡社戏的情景作了动人的回忆。它最初发表在是年12月的()上。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