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皮损为红色丘疹或丘斑疹,逐渐扩展成为境界清楚的红色斑块,多形性(如点滴状、斑块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犹如轻刮蜡滴(蜡滴现象),刮去后可见淡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Auspitz征,真皮乳头顶部迂曲扩张的毛细血管被刮破)。蜡滴现象、薄膜现象、点状出血对银屑病有诊断价值。
患者多自觉不同程度瘙痒。皮损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四肢伸侧,特别是肘部、膝部和骶尾部最为常见,常呈对称性。不同部位的皮损有所差异:
面部:点滴状浸润性红斑、丘疹或脂溢性皮炎样改变;
头皮:鳞屑较厚,常超出发际,头发呈束状(束状发);
腋下、乳房、腹股沟等皱褶部位:因多汗和摩擦,鳞屑减少,可出现糜烂、渗出及裂隙;
少数发生在唇、颊粘膜和龟头,颊粘膜:灰白色环状斑,龟头:境界清楚的暗红色斑块;
甲受累:“顶针状”凹陷。
按病情发展可分为三期:
1.进行期:旧皮损无效退,新皮损不断出现,皮损浸润炎症明显,周围可有红晕,鳞屑较厚。针刺、搔抓、手术等损伤可导致受损部位出现典型的银屑病皮损(同形反应/Kobner现象);
2.静止期:皮损稳定,无新皮损出现,炎症较轻,鳞屑较多;
3.退行期:皮损缩小或变平,炎症基本消退,遗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