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格考试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单选题)

下列论断属于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提出的是()。

A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C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D搞建设至少不比搞革命容易

正确答案

来源:www.examk.com

答案解析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在1980年提出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是邓小平于1979年11月26日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一文中提出的重要论断。“搞建设不比搞革命容易”是邓小平于1957年提出来的论断。故本题答案选C。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所以有学者说“中国人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下列属于延长线上的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满眼春’的新局面。”其中的“新局面”是指()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1989年9月,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看待国际形势、处理国际关系的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稳住阵脚”方针的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加拿大国际友人的谈话中,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课题名称】《春天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①学习通过中心意象的描写烘托主题的写作方法,掌握根据意象特征解读文本内涵的分析方法。②学习歌词回环往复、逐层推进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与诗歌的比较,把握歌词的形式特点。③通过聆听和反复朗读,理解歌曲包含的思想感情,感受邓小平同志的伟人气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通过比较,把握歌词与诗歌在表达形式上的异同。 (2)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邓小平同志的历史贡献。 难点:理解“春天”核心意象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①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②请一位学生演唱歌曲,教师参与,初步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③检查预习:小组派代表讲述两个《春天的故事》的相关信息,把握歌曲的创作背景,为解读意象做铺垫,并对邓小平同志的生平作简单介绍。1979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勾勒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圈”即深圳及以它为代表的经济特区。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下视察,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诗篇”是指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附:邓小平简介邓小平(1904-1997年),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主持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历史性转变,确立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邓小平主持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做出了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圆满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他为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④讨论“春天”的意象。小平同志的两次南下视察都是在春天,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而改革开放则是中国的春天,使中国从十年浩劫、百废待兴进入到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新时代。因此这里的“春天”便有了自然与人相结合的双重意味。围绕着“春天”意象,出现了“春雷”“春晖”“春风”“春雨”,都是“春天”的具体化,它们之间的更迭,对应着改革开放政策经过初步实验之后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形象勾勒出了改革开放的春天的发展脉络。(歌曲以春天来引出、比喻这样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的确别具一格,用还俗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象征手法,清新贴切,充满深情)春雷:改革的政策思想春潮:改革开放席卷大地春晖:改革的思想所带来的希望春风、春雨:改革开放的思想⑤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歌曲主旨)。歌词通过回环往复,如开头、结尾,以反复吟唱形成连绵的回声效果,余韵悠悠,情深意长,形象地表现了人民对邓小平同志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歌颂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⑥学生探讨歌词中出现的修辞手法、作用及语句的内涵。用“座座城”“座座金山”比喻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邓小平同志在深圳勾勒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使南方的一个渔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平地崛起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创造了率先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神话般”“奇迹般”说明深圳特区的变化是巨大的、迅速的,所取得的成效也是令人惊讶的。歌曲没有把更多的赞美堆砌在邓小平身上.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他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上,深刻地描绘出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及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歌词“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中“迈开”“走进”运用拟人手法,形象描绘出改革开放后中国新一轮社会发展的恢宏气势;两个“新”揭示了新政策带来社会的新变化,这句话表达了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肯定和赞美。歌词“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上下两句对偶,句式整齐,“荡起”“扬起”两个动词生动展现了全国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滚滚”“浩浩”渲染出改革开放的航程上千帆竞发的繁荣景象。“春潮”与“春天”意象紧密联系,比喻整个中华大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走向经济腾飞、繁荣发达的新境界,显现出一派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面貌。⑦再听歌曲,体会歌词的语言特色。本曲为叙事歌曲,歌词是一种兼容音乐和文学两大类的跨类文体。就其表达手段而言,它是语言艺术,即文学的一种。与诗歌相比,歌词有音乐性方面的要求,雅俗共赏:语句更为简短,上下句讲究对仗、押韵;常用反复的手法,歌词中一般都有一个起引导作用的序,为正文“鸣锣开道”。(例句略)⑧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春天的故事》,了解了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明白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邓小平同志的历史贡献。本曲借“春天”之意向,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了叙事歌曲的歌词及语言特点。思考:为什么歌词中要反复强调“春天”,如“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视察南方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毛泽东回忆说,“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34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步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这是在强调()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胡锦涛说:“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主要是因为()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