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大学宗教学
(简答题)

既然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生嗔者是幻化的,嗔心也是幻化的,那又何必去除嗔恚呢?懂得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平时该如何修行?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没有分清胜义谛和世俗谛。虽然在证悟实相者的境界中,一切现法都是幻化梦影,但对我们凡夫来说,实执习气浓厚,诸法无生幻化的实质无法见到,森罗万象显得实实在在。特别是嗔恨的恶习,在没有证悟空性前,它带来的苦受超过其余所有烦恼。因而胜义中虽无有除嗔之事,但在世俗却有灭掉嗔恼的必要。我们必须以忍辱去对治嗔恨,在如幻如梦的境界中,以如幻如梦的忍辱去对治如梦如幻的嗔恨,这样才能彻底断除嗔恨带来的如幻如梦痛苦,得到如幻如梦的解脱和安乐。
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平时我们修行时,一方面对诸法不要太执著,要明白它幻化无实的本质;另一方面,世俗中的行持善法不能偏废,在如幻的境界中积累如幻的资粮,度化如幻的众生。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有些人抱怨:“我本来正在修安忍,但他一直给我制造障碍,总让我生嗔恨心!”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既然人生如梦,那我在梦中造业有什么关系,反之一切都是假的”,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具体分析。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佛陀既然是一切遍知,那为什么没有详细描述我们所在的这个地球,也没有预言飞机、电脑的诞生?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既然行住坐卧皆离不开行苦,一切都成了造罪业的因,那我们是不是要不吃不喝、什么都不能做?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生嗔的对境分为哪72种?请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对应。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让暴君生嗔和伤害众生,二者有什么差别?请从利、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若谓:“讥毁将使他人对我生厌恶心,所以我对讥毁者生嗔。”你如何驳斥?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夫过去如幻,现在如梦,未来亦然,毕竟空寂,苦乐俱不可得,无一可往心处。然则兴道场,度众生,亦如梦如幻耶?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请解释颂词“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