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控制包括预算执行与()两个方面。
A预算编制
B预算分析
C预算评价
D预算激励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判断题)
预算亦即计划的定量(包括“数量”与“金额”两个方面)化,它反映着预算活动的水平及主持这种活动所需要的实物资源。()
(判断题)
预算亦即计划的定量(包括“数量”与“金额”两个方面)化,它反映着预算活动所需的财务资源和可能创造的财务资源。
(简答题)
A公司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日用化工产品。公司在2003、2004两年进入快速成长期,产品逐渐成熟,在广告宣传的推动下,销售额、资产和人员都有了较大增长。为了应对急剧扩大的公司规模,加强管理,A公司聘请了管理咨询公司,对管理进行全面诊断。根据管理咨询公司的建议,A公司在完善组织结构的同时,从2005年起,引进了全面预算管理。 两个生产厂是两个子公司,将生产的产品销售给母公司,母公司再通过设在各省的办事处销往全国各地。母公司由总部各部门和设在全国各省的办事处(以下简称省办)组成。 A公司编制全面预算的过程经历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但是其基本流程是首先确定目标销售额、目标利润,然后倒挤出目标成本,再按照可控原则将目标成本分配至子公司、总部各部门以及各省办。最后,各责任单位将各项预算指标分配到各月以便于执行和监督。 为了保证全年销售目标和利润目标顺利实现,全年预算按月滚动执行。即在预算启动后,各部门每月仍然申报次月预算,一方面各部门可以将前期预算执行中的差额在后期进行弥补,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经营环境变化对预算进行及时调整。 A公司在推行全面预算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全面预算的总目标过高 目标销售额是全面预算的出发点和依据。A公司制定的销售目标比上年实际销售额增加近20%,增加的绝对值也比较可观。虽然公司处于高速发展期,产品销售增长较快,但是由于A公司的产品属日用品类,相同或者替代产品较多,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对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公司没有进行严密的论证,也没有周密的市场开发计划和营销策略的支持。因此这个目标被多数员工指为“拍脑袋”。事实证明,这个目标脱离了公司实际,2005年第一季度仅完成全年预算收入的9%,第二季度也未见好转,仅完成全年预算收入的9.3%。 由于预算目标过高,预算的执行产生了副作用——费用预算虚增,使公司产生亏损。费用目标是目标收入扣除目标利润后的余额。在过高估计目标收入的情况下,费用预算也水涨船高。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因为一些省办和部门根据费用预算安排支出,这样,在收入预算不能完成的情况下,费用却大部分被花掉了。 2.销售预算不准确 如前所述,销售预算不准确的主要表现是预算收入过高,由于2005年销售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使得实际与预算的差异更加突出。 按照全面预算滚动执行的思路,各省每月要滚动申报次月预算。在执行中发现,各省每月上报的预算收入都远远大于实际收入,4、5月份实际实现的总收入仅为预算收入的60%和32%,当6月份预算开始申报时,公司要求各省办按照预计的最低水平上报预算收入,但是实际仅完成了39%。 由于销售预算不准确,预算链条上的其他预算也受到影响,库存、生产、采购预算没有真正形成链条,生产厂、采购部在滚动上报预算时,没有参考销售部提供的销售预测数据。 3.费用预算不合理 首先表现在费用审批缺乏合理的依据。 一些常规性费用是刚性的,例如管理人员工资、租赁费、办公费等,在审批时应当以合同、历史数据为依据;一些非常规费用,例如差旅费、职工教育经费,应以全年工作计划作为审批的依据;一些直接支持市场的费用,例如商品进场费、商品陈列费等,应以合理的费用率为审批标准;材料、人工的消耗,应以单位定额为审批依据,这样才能真正洞察预算中的水分,使预算指标既先进又合理。 但是A公司预算审批的过程通常是,决策者将各部门上报的预算打个折扣强制执行。例如部门上报100万,决策者不分项目、不问理由,直接要求削减20万。这样的审批方式既缺乏依据,又不能令执行者信服。带来的后果,一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善于夸大经营中的费用需求的部门往往能分配到更多的预算;二是下级部门产生心理预期,在上报费用时,预留出水分,以等审批者进行挤压。因此,最后的费用预算虽然在总体上得到压缩,但是各项费用的分配不够合理。例如仓储运输费,上年的费用率为0.5%,本年预算的费用率达到1.25%,是去年的两倍半。 其次是费用的分类控制方式不合理。省办的费用按照事先确定的费用率进行控制,其他费用除原材料外均被视为固定费用,按总额进行控制。 这种划分不尽合理。省办费用包括基本的管理费用,例如工资、办公经费等,也包括用于市场的费用,例如商品的陈列费用、大中型活动的费用等。省办费用预算是按照预算收入的固定百分比核定并加以控制的。例如某省的预算收入100万元,若按照10%的固定费用率,可申报的费用预算不能超过10万元。事实上省办费用并非全部是变动成本。基本工资、租赁费等属于固定开支,即使销售很低时也会发生,其他费用例如大中型活动的费用能够支持更多的销量,但是与季节、活动的效果有很大的关系。省办的整体费用率应当是波动的,销售越多,费用率越低。 其他费用按照总额进行控制也不够合理。例如仓储运输费就属于变动或者半变动费用,应当和收入挂钩,以费用率进行控制。当收入预算不能完成时,仓储运输费应当按比例削减。在按照总额进行控制考核的制度下,仓储运输费的预算实际上被放宽了。还有一些费用例如燃料和动力费用等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分类控制方式不合理不仅使费用预算的控制作用降低,还导致一些省办抵触情绪增加。 4.预算调整不到位 由于2005年销售严重下滑,为节约费用开支,A公司决定精简机构。5月份两大销售部合并为一个销售部,相应地削减业务人员和促销人员,并鼓励被削减的人员开发农村市场;6月份公司又将销售部和物流部合并,将董事长办公室和经理办公室人员与人力资源部合并,将部分省办由办事处改为独立承包人。 随着机构和业务的调整,预算也应当随之调整。但是公司只是简单地将部门原来的预算合并使用,除了减少人员工资预算外,没有对预算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削减其他费用预算,调整收入预算以及重新调整考核指标等。用原来的预算来约束精简后的公司,由于预算的适应性降低以及约束力减弱,削弱了公司精简增效的效果。 5.执行中的费用控制没有做到位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责任单位应主动将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财务应配合进行监督和反馈。费用的发生一般要经过申请、批准、发生、签字报结的程序。A公司的费用审批权主要由部门总监掌握,预算额度内的开支基本上由部门总监审批,超过预算的开支由总经理审批。财务在控制中起监督作用,对不符合预算要求的开支有权拒绝,或者要求执行例外审批程序,由总经理审批后方能处理。 在执行中发现,有些部门总监没有根据预算额度合理安排费用,也不了解费用发生情况,有时候费用已经超过预算了,还继续审批。 财务控制不到位体现在,一是财务没有对全部费用进行预算控制。二是控制力度不足。预算开始启动时,财务仅对总部各部门的费用进行控制,后来才扩大到省办范围。两个子公司虽然按月申报预算,但是没有纳入财务进行监控。这使得两个子公司的预算基本上流于形式,他们虽然也按月申报预算,但是预算对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约束力。 另外,财务对省办费用的控制只落实到金额上,只要费用总额没有超过预算,不管是什么费用项目,都可以按照正常程序发生和报结。这使得预算的作用大大减弱。有些省办占用市场费用预算,用于交通、电话等管理开支,这样一方面削减了费用预算的约束力,另一方面也对销售产生了不利影响。 6.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利用不足 预算执行后,预算管理办公室(设在财务)虽然也做了反馈数据,但是并没有传递到决策层。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是根据财务报表加工整理的,因为之前决策者已经得到了主要财务指标,所以对预算执行结果的信息不是特别关心;预算管理委员会也一直没有正常召开,所以预算执行结果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利用。 预算执行反馈的最主要问题是预算收入严重不能实现,但是没有人深究其中的原因是各省办虚报还是市场、产品存在问题,虽然管理层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加销售上,但是对于销售预测不准确(也许是虚报)的问题没有重视。 尽管预算执行中出现了上述问题,但是全面预算还是在公司运行起来了。预算制度、工作程序已经建立,各部门对预算工作也在不断适应。由于总部各部门的费用划分相对清晰合理,财务控制也比较严格,预算对总部费用的控制起了一定作用,总体费用水平有所下降,各部门执行预算的意识也在加强。 要充分发挥预算的作用,A公司应该做哪些调整?
(简答题)
A公司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日用化工产品。公司在2003、2004两年进入快速成长期,产品逐渐成熟,在广告宣传的推动下,销售额、资产和人员都有了较大增长。为了应对急剧扩大的公司规模,加强管理,A公司聘请了管理咨询公司,对管理进行全面诊断。根据管理咨询公司的建议,A公司在完善组织结构的同时,从2005年起,引进了全面预算管理。 两个生产厂是两个子公司,将生产的产品销售给母公司,母公司再通过设在各省的办事处销往全国各地。母公司由总部各部门和设在全国各省的办事处(以下简称省办)组成。 A公司编制全面预算的过程经历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但是其基本流程是首先确定目标销售额、目标利润,然后倒挤出目标成本,再按照可控原则将目标成本分配至子公司、总部各部门以及各省办。最后,各责任单位将各项预算指标分配到各月以便于执行和监督。 为了保证全年销售目标和利润目标顺利实现,全年预算按月滚动执行。即在预算启动后,各部门每月仍然申报次月预算,一方面各部门可以将前期预算执行中的差额在后期进行弥补,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经营环境变化对预算进行及时调整。 A公司在推行全面预算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全面预算的总目标过高 目标销售额是全面预算的出发点和依据。A公司制定的销售目标比上年实际销售额增加近20%,增加的绝对值也比较可观。虽然公司处于高速发展期,产品销售增长较快,但是由于A公司的产品属日用品类,相同或者替代产品较多,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对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公司没有进行严密的论证,也没有周密的市场开发计划和营销策略的支持。因此这个目标被多数员工指为“拍脑袋”。事实证明,这个目标脱离了公司实际,2005年第一季度仅完成全年预算收入的9%,第二季度也未见好转,仅完成全年预算收入的9.3%。 由于预算目标过高,预算的执行产生了副作用——费用预算虚增,使公司产生亏损。费用目标是目标收入扣除目标利润后的余额。在过高估计目标收入的情况下,费用预算也水涨船高。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因为一些省办和部门根据费用预算安排支出,这样,在收入预算不能完成的情况下,费用却大部分被花掉了。 2.销售预算不准确 如前所述,销售预算不准确的主要表现是预算收入过高,由于2005年销售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使得实际与预算的差异更加突出。 按照全面预算滚动执行的思路,各省每月要滚动申报次月预算。在执行中发现,各省每月上报的预算收入都远远大于实际收入,4、5月份实际实现的总收入仅为预算收入的60%和32%,当6月份预算开始申报时,公司要求各省办按照预计的最低水平上报预算收入,但是实际仅完成了39%。 由于销售预算不准确,预算链条上的其他预算也受到影响,库存、生产、采购预算没有真正形成链条,生产厂、采购部在滚动上报预算时,没有参考销售部提供的销售预测数据。 3.费用预算不合理 首先表现在费用审批缺乏合理的依据。 一些常规性费用是刚性的,例如管理人员工资、租赁费、办公费等,在审批时应当以合同、历史数据为依据;一些非常规费用,例如差旅费、职工教育经费,应以全年工作计划作为审批的依据;一些直接支持市场的费用,例如商品进场费、商品陈列费等,应以合理的费用率为审批标准;材料、人工的消耗,应以单位定额为审批依据,这样才能真正洞察预算中的水分,使预算指标既先进又合理。 但是A公司预算审批的过程通常是,决策者将各部门上报的预算打个折扣强制执行。例如部门上报100万,决策者不分项目、不问理由,直接要求削减20万。这样的审批方式既缺乏依据,又不能令执行者信服。带来的后果,一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善于夸大经营中的费用需求的部门往往能分配到更多的预算;二是下级部门产生心理预期,在上报费用时,预留出水分,以等审批者进行挤压。因此,最后的费用预算虽然在总体上得到压缩,但是各项费用的分配不够合理。例如仓储运输费,上年的费用率为0.5%,本年预算的费用率达到1.25%,是去年的两倍半。 其次是费用的分类控制方式不合理。省办的费用按照事先确定的费用率进行控制,其他费用除原材料外均被视为固定费用,按总额进行控制。 这种划分不尽合理。省办费用包括基本的管理费用,例如工资、办公经费等,也包括用于市场的费用,例如商品的陈列费用、大中型活动的费用等。省办费用预算是按照预算收入的固定百分比核定并加以控制的。例如某省的预算收入100万元,若按照10%的固定费用率,可申报的费用预算不能超过10万元。事实上省办费用并非全部是变动成本。基本工资、租赁费等属于固定开支,即使销售很低时也会发生,其他费用例如大中型活动的费用能够支持更多的销量,但是与季节、活动的效果有很大的关系。省办的整体费用率应当是波动的,销售越多,费用率越低。 其他费用按照总额进行控制也不够合理。例如仓储运输费就属于变动或者半变动费用,应当和收入挂钩,以费用率进行控制。当收入预算不能完成时,仓储运输费应当按比例削减。在按照总额进行控制考核的制度下,仓储运输费的预算实际上被放宽了。还有一些费用例如燃料和动力费用等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分类控制方式不合理不仅使费用预算的控制作用降低,还导致一些省办抵触情绪增加。 4.预算调整不到位 由于2005年销售严重下滑,为节约费用开支,A公司决定精简机构。5月份两大销售部合并为一个销售部,相应地削减业务人员和促销人员,并鼓励被削减的人员开发农村市场;6月份公司又将销售部和物流部合并,将董事长办公室和经理办公室人员与人力资源部合并,将部分省办由办事处改为独立承包人。 随着机构和业务的调整,预算也应当随之调整。但是公司只是简单地将部门原来的预算合并使用,除了减少人员工资预算外,没有对预算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削减其他费用预算,调整收入预算以及重新调整考核指标等。用原来的预算来约束精简后的公司,由于预算的适应性降低以及约束力减弱,削弱了公司精简增效的效果。 5.执行中的费用控制没有做到位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责任单位应主动将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财务应配合进行监督和反馈。费用的发生一般要经过申请、批准、发生、签字报结的程序。A公司的费用审批权主要由部门总监掌握,预算额度内的开支基本上由部门总监审批,超过预算的开支由总经理审批。财务在控制中起监督作用,对不符合预算要求的开支有权拒绝,或者要求执行例外审批程序,由总经理审批后方能处理。 在执行中发现,有些部门总监没有根据预算额度合理安排费用,也不了解费用发生情况,有时候费用已经超过预算了,还继续审批。 财务控制不到位体现在,一是财务没有对全部费用进行预算控制。二是控制力度不足。预算开始启动时,财务仅对总部各部门的费用进行控制,后来才扩大到省办范围。两个子公司虽然按月申报预算,但是没有纳入财务进行监控。这使得两个子公司的预算基本上流于形式,他们虽然也按月申报预算,但是预算对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约束力。 另外,财务对省办费用的控制只落实到金额上,只要费用总额没有超过预算,不管是什么费用项目,都可以按照正常程序发生和报结。这使得预算的作用大大减弱。有些省办占用市场费用预算,用于交通、电话等管理开支,这样一方面削减了费用预算的约束力,另一方面也对销售产生了不利影响。 6.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利用不足 预算执行后,预算管理办公室(设在财务)虽然也做了反馈数据,但是并没有传递到决策层。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是根据财务报表加工整理的,因为之前决策者已经得到了主要财务指标,所以对预算执行结果的信息不是特别关心;预算管理委员会也一直没有正常召开,所以预算执行结果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利用。 预算执行反馈的最主要问题是预算收入严重不能实现,但是没有人深究其中的原因是各省办虚报还是市场、产品存在问题,虽然管理层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加销售上,但是对于销售预测不准确(也许是虚报)的问题没有重视。 尽管预算执行中出现了上述问题,但是全面预算还是在公司运行起来了。预算制度、工作程序已经建立,各部门对预算工作也在不断适应。由于总部各部门的费用划分相对清晰合理,财务控制也比较严格,预算对总部费用的控制起了一定作用,总体费用水平有所下降,各部门执行预算的意识也在加强。
(简答题)
A公司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日用化工产品。公司在2003、2004两年进入快速成长期,产品逐渐成熟,在广告宣传的推动下,销售额、资产和人员都有了较大增长。为了应对急剧扩大的公司规模,加强管理,A公司聘请了管理咨询公司,对管理进行全面诊断。根据管理咨询公司的建议,A公司在完善组织结构的同时,从2005年起,引进了全面预算管理。 两个生产厂是两个子公司,将生产的产品销售给母公司,母公司再通过设在各省的办事处销往全国各地。母公司由总部各部门和设在全国各省的办事处(以下简称省办)组成。 A公司编制全面预算的过程经历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但是其基本流程是首先确定目标销售额、目标利润,然后倒挤出目标成本,再按照可控原则将目标成本分配至子公司、总部各部门以及各省办。最后,各责任单位将各项预算指标分配到各月以便于执行和监督。 为了保证全年销售目标和利润目标顺利实现,全年预算按月滚动执行。即在预算启动后,各部门每月仍然申报次月预算,一方面各部门可以将前期预算执行中的差额在后期进行弥补,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经营环境变化对预算进行及时调整。 A公司在推行全面预算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全面预算的总目标过高 目标销售额是全面预算的出发点和依据。A公司制定的销售目标比上年实际销售额增加近20%,增加的绝对值也比较可观。虽然公司处于高速发展期,产品销售增长较快,但是由于A公司的产品属日用品类,相同或者替代产品较多,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对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公司没有进行严密的论证,也没有周密的市场开发计划和营销策略的支持。因此这个目标被多数员工指为“拍脑袋”。事实证明,这个目标脱离了公司实际,2005年第一季度仅完成全年预算收入的9%,第二季度也未见好转,仅完成全年预算收入的9.3%。 由于预算目标过高,预算的执行产生了副作用——费用预算虚增,使公司产生亏损。费用目标是目标收入扣除目标利润后的余额。在过高估计目标收入的情况下,费用预算也水涨船高。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因为一些省办和部门根据费用预算安排支出,这样,在收入预算不能完成的情况下,费用却大部分被花掉了。 2.销售预算不准确 如前所述,销售预算不准确的主要表现是预算收入过高,由于2005年销售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使得实际与预算的差异更加突出。 按照全面预算滚动执行的思路,各省每月要滚动申报次月预算。在执行中发现,各省每月上报的预算收入都远远大于实际收入,4、5月份实际实现的总收入仅为预算收入的60%和32%,当6月份预算开始申报时,公司要求各省办按照预计的最低水平上报预算收入,但是实际仅完成了39%。 由于销售预算不准确,预算链条上的其他预算也受到影响,库存、生产、采购预算没有真正形成链条,生产厂、采购部在滚动上报预算时,没有参考销售部提供的销售预测数据。 3.费用预算不合理 首先表现在费用审批缺乏合理的依据。 一些常规性费用是刚性的,例如管理人员工资、租赁费、办公费等,在审批时应当以合同、历史数据为依据;一些非常规费用,例如差旅费、职工教育经费,应以全年工作计划作为审批的依据;一些直接支持市场的费用,例如商品进场费、商品陈列费等,应以合理的费用率为审批标准;材料、人工的消耗,应以单位定额为审批依据,这样才能真正洞察预算中的水分,使预算指标既先进又合理。 但是A公司预算审批的过程通常是,决策者将各部门上报的预算打个折扣强制执行。例如部门上报100万,决策者不分项目、不问理由,直接要求削减20万。这样的审批方式既缺乏依据,又不能令执行者信服。带来的后果,一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善于夸大经营中的费用需求的部门往往能分配到更多的预算;二是下级部门产生心理预期,在上报费用时,预留出水分,以等审批者进行挤压。因此,最后的费用预算虽然在总体上得到压缩,但是各项费用的分配不够合理。例如仓储运输费,上年的费用率为0.5%,本年预算的费用率达到1.25%,是去年的两倍半。 其次是费用的分类控制方式不合理。省办的费用按照事先确定的费用率进行控制,其他费用除原材料外均被视为固定费用,按总额进行控制。 这种划分不尽合理。省办费用包括基本的管理费用,例如工资、办公经费等,也包括用于市场的费用,例如商品的陈列费用、大中型活动的费用等。省办费用预算是按照预算收入的固定百分比核定并加以控制的。例如某省的预算收入100万元,若按照10%的固定费用率,可申报的费用预算不能超过10万元。事实上省办费用并非全部是变动成本。基本工资、租赁费等属于固定开支,即使销售很低时也会发生,其他费用例如大中型活动的费用能够支持更多的销量,但是与季节、活动的效果有很大的关系。省办的整体费用率应当是波动的,销售越多,费用率越低。 其他费用按照总额进行控制也不够合理。例如仓储运输费就属于变动或者半变动费用,应当和收入挂钩,以费用率进行控制。当收入预算不能完成时,仓储运输费应当按比例削减。在按照总额进行控制考核的制度下,仓储运输费的预算实际上被放宽了。还有一些费用例如燃料和动力费用等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分类控制方式不合理不仅使费用预算的控制作用降低,还导致一些省办抵触情绪增加。 4.预算调整不到位 由于2005年销售严重下滑,为节约费用开支,A公司决定精简机构。5月份两大销售部合并为一个销售部,相应地削减业务人员和促销人员,并鼓励被削减的人员开发农村市场;6月份公司又将销售部和物流部合并,将董事长办公室和经理办公室人员与人力资源部合并,将部分省办由办事处改为独立承包人。 随着机构和业务的调整,预算也应当随之调整。但是公司只是简单地将部门原来的预算合并使用,除了减少人员工资预算外,没有对预算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削减其他费用预算,调整收入预算以及重新调整考核指标等。用原来的预算来约束精简后的公司,由于预算的适应性降低以及约束力减弱,削弱了公司精简增效的效果。 5.执行中的费用控制没有做到位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责任单位应主动将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财务应配合进行监督和反馈。费用的发生一般要经过申请、批准、发生、签字报结的程序。A公司的费用审批权主要由部门总监掌握,预算额度内的开支基本上由部门总监审批,超过预算的开支由总经理审批。财务在控制中起监督作用,对不符合预算要求的开支有权拒绝,或者要求执行例外审批程序,由总经理审批后方能处理。 在执行中发现,有些部门总监没有根据预算额度合理安排费用,也不了解费用发生情况,有时候费用已经超过预算了,还继续审批。 财务控制不到位体现在,一是财务没有对全部费用进行预算控制。二是控制力度不足。预算开始启动时,财务仅对总部各部门的费用进行控制,后来才扩大到省办范围。两个子公司虽然按月申报预算,但是没有纳入财务进行监控。这使得两个子公司的预算基本上流于形式,他们虽然也按月申报预算,但是预算对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约束力。 另外,财务对省办费用的控制只落实到金额上,只要费用总额没有超过预算,不管是什么费用项目,都可以按照正常程序发生和报结。这使得预算的作用大大减弱。有些省办占用市场费用预算,用于交通、电话等管理开支,这样一方面削减了费用预算的约束力,另一方面也对销售产生了不利影响。 6.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利用不足 预算执行后,预算管理办公室(设在财务)虽然也做了反馈数据,但是并没有传递到决策层。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是根据财务报表加工整理的,因为之前决策者已经得到了主要财务指标,所以对预算执行结果的信息不是特别关心;预算管理委员会也一直没有正常召开,所以预算执行结果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利用。 预算执行反馈的最主要问题是预算收入严重不能实现,但是没有人深究其中的原因是各省办虚报还是市场、产品存在问题,虽然管理层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加销售上,但是对于销售预测不准确(也许是虚报)的问题没有重视。 尽管预算执行中出现了上述问题,但是全面预算还是在公司运行起来了。预算制度、工作程序已经建立,各部门对预算工作也在不断适应。由于总部各部门的费用划分相对清晰合理,财务控制也比较严格,预算对总部费用的控制起了一定作用,总体费用水平有所下降,各部门执行预算的意识也在加强。
(简答题)
A公司是一家大型民营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日用化工产品。公司在2003、2004两年进入快速成长期,产品逐渐成熟,在广告宣传的推动下,销售额、资产和人员都有了较大增长。为了应对急剧扩大的公司规模,加强管理,A公司聘请了管理咨询公司,对管理进行全面诊断。根据管理咨询公司的建议,A公司在完善组织结构的同时,从2005年起,引进了全面预算管理。 两个生产厂是两个子公司,将生产的产品销售给母公司,母公司再通过设在各省的办事处销往全国各地。母公司由总部各部门和设在全国各省的办事处(以下简称省办)组成。 A公司编制全面预算的过程经历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但是其基本流程是首先确定目标销售额、目标利润,然后倒挤出目标成本,再按照可控原则将目标成本分配至子公司、总部各部门以及各省办。最后,各责任单位将各项预算指标分配到各月以便于执行和监督。 为了保证全年销售目标和利润目标顺利实现,全年预算按月滚动执行。即在预算启动后,各部门每月仍然申报次月预算,一方面各部门可以将前期预算执行中的差额在后期进行弥补,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经营环境变化对预算进行及时调整。 A公司在推行全面预算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全面预算的总目标过高 目标销售额是全面预算的出发点和依据。A公司制定的销售目标比上年实际销售额增加近20%,增加的绝对值也比较可观。虽然公司处于高速发展期,产品销售增长较快,但是由于A公司的产品属日用品类,相同或者替代产品较多,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对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公司没有进行严密的论证,也没有周密的市场开发计划和营销策略的支持。因此这个目标被多数员工指为“拍脑袋”。事实证明,这个目标脱离了公司实际,2005年第一季度仅完成全年预算收入的9%,第二季度也未见好转,仅完成全年预算收入的9.3%。 由于预算目标过高,预算的执行产生了副作用——费用预算虚增,使公司产生亏损。费用目标是目标收入扣除目标利润后的余额。在过高估计目标收入的情况下,费用预算也水涨船高。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因为一些省办和部门根据费用预算安排支出,这样,在收入预算不能完成的情况下,费用却大部分被花掉了。 2.销售预算不准确 如前所述,销售预算不准确的主要表现是预算收入过高,由于2005年销售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使得实际与预算的差异更加突出。 按照全面预算滚动执行的思路,各省每月要滚动申报次月预算。在执行中发现,各省每月上报的预算收入都远远大于实际收入,4、5月份实际实现的总收入仅为预算收入的60%和32%,当6月份预算开始申报时,公司要求各省办按照预计的最低水平上报预算收入,但是实际仅完成了39%。 由于销售预算不准确,预算链条上的其他预算也受到影响,库存、生产、采购预算没有真正形成链条,生产厂、采购部在滚动上报预算时,没有参考销售部提供的销售预测数据。 3.费用预算不合理 首先表现在费用审批缺乏合理的依据。 一些常规性费用是刚性的,例如管理人员工资、租赁费、办公费等,在审批时应当以合同、历史数据为依据;一些非常规费用,例如差旅费、职工教育经费,应以全年工作计划作为审批的依据;一些直接支持市场的费用,例如商品进场费、商品陈列费等,应以合理的费用率为审批标准;材料、人工的消耗,应以单位定额为审批依据,这样才能真正洞察预算中的水分,使预算指标既先进又合理。 但是A公司预算审批的过程通常是,决策者将各部门上报的预算打个折扣强制执行。例如部门上报100万,决策者不分项目、不问理由,直接要求削减20万。这样的审批方式既缺乏依据,又不能令执行者信服。带来的后果,一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善于夸大经营中的费用需求的部门往往能分配到更多的预算;二是下级部门产生心理预期,在上报费用时,预留出水分,以等审批者进行挤压。因此,最后的费用预算虽然在总体上得到压缩,但是各项费用的分配不够合理。例如仓储运输费,上年的费用率为0.5%,本年预算的费用率达到1.25%,是去年的两倍半。 其次是费用的分类控制方式不合理。省办的费用按照事先确定的费用率进行控制,其他费用除原材料外均被视为固定费用,按总额进行控制。 这种划分不尽合理。省办费用包括基本的管理费用,例如工资、办公经费等,也包括用于市场的费用,例如商品的陈列费用、大中型活动的费用等。省办费用预算是按照预算收入的固定百分比核定并加以控制的。例如某省的预算收入100万元,若按照10%的固定费用率,可申报的费用预算不能超过10万元。事实上省办费用并非全部是变动成本。基本工资、租赁费等属于固定开支,即使销售很低时也会发生,其他费用例如大中型活动的费用能够支持更多的销量,但是与季节、活动的效果有很大的关系。省办的整体费用率应当是波动的,销售越多,费用率越低。 其他费用按照总额进行控制也不够合理。例如仓储运输费就属于变动或者半变动费用,应当和收入挂钩,以费用率进行控制。当收入预算不能完成时,仓储运输费应当按比例削减。在按照总额进行控制考核的制度下,仓储运输费的预算实际上被放宽了。还有一些费用例如燃料和动力费用等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分类控制方式不合理不仅使费用预算的控制作用降低,还导致一些省办抵触情绪增加。 4.预算调整不到位 由于2005年销售严重下滑,为节约费用开支,A公司决定精简机构。5月份两大销售部合并为一个销售部,相应地削减业务人员和促销人员,并鼓励被削减的人员开发农村市场;6月份公司又将销售部和物流部合并,将董事长办公室和经理办公室人员与人力资源部合并,将部分省办由办事处改为独立承包人。 随着机构和业务的调整,预算也应当随之调整。但是公司只是简单地将部门原来的预算合并使用,除了减少人员工资预算外,没有对预算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削减其他费用预算,调整收入预算以及重新调整考核指标等。用原来的预算来约束精简后的公司,由于预算的适应性降低以及约束力减弱,削弱了公司精简增效的效果。 5.执行中的费用控制没有做到位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责任单位应主动将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财务应配合进行监督和反馈。费用的发生一般要经过申请、批准、发生、签字报结的程序。A公司的费用审批权主要由部门总监掌握,预算额度内的开支基本上由部门总监审批,超过预算的开支由总经理审批。财务在控制中起监督作用,对不符合预算要求的开支有权拒绝,或者要求执行例外审批程序,由总经理审批后方能处理。 在执行中发现,有些部门总监没有根据预算额度合理安排费用,也不了解费用发生情况,有时候费用已经超过预算了,还继续审批。 财务控制不到位体现在,一是财务没有对全部费用进行预算控制。二是控制力度不足。预算开始启动时,财务仅对总部各部门的费用进行控制,后来才扩大到省办范围。两个子公司虽然按月申报预算,但是没有纳入财务进行监控。这使得两个子公司的预算基本上流于形式,他们虽然也按月申报预算,但是预算对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约束力。 另外,财务对省办费用的控制只落实到金额上,只要费用总额没有超过预算,不管是什么费用项目,都可以按照正常程序发生和报结。这使得预算的作用大大减弱。有些省办占用市场费用预算,用于交通、电话等管理开支,这样一方面削减了费用预算的约束力,另一方面也对销售产生了不利影响。 6.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利用不足 预算执行后,预算管理办公室(设在财务)虽然也做了反馈数据,但是并没有传递到决策层。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是根据财务报表加工整理的,因为之前决策者已经得到了主要财务指标,所以对预算执行结果的信息不是特别关心;预算管理委员会也一直没有正常召开,所以预算执行结果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利用。 预算执行反馈的最主要问题是预算收入严重不能实现,但是没有人深究其中的原因是各省办虚报还是市场、产品存在问题,虽然管理层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加销售上,但是对于销售预测不准确(也许是虚报)的问题没有重视。 尽管预算执行中出现了上述问题,但是全面预算还是在公司运行起来了。预算制度、工作程序已经建立,各部门对预算工作也在不断适应。由于总部各部门的费用划分相对清晰合理,财务控制也比较严格,预算对总部费用的控制起了一定作用,总体费用水平有所下降,各部门执行预算的意识也在加强。
(多选题)
集团公司实行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考核制度,并与集团公司暂行管理规定中的激励机制挂钩,实施事后控制,增强预算管理过程中的()
(单选题)
人力资源规划应包括预算、目标和(),它同时也应承担执行和控制的责任,并建立一套报告程序来促进对规划的监控。
(多选题)
国家预算执行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