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格考试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题干)

本题共计 1 个问题

背景材料:
在做银镜反应的实验时,通常的做法是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银氨溶液。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将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下面是某老师对银镜反应的实验的创新设计:
如下图所示,①在试管B中加入少量2%的AgNO3溶液,逐滴加入2%的氨水,直至最初产生的白色沉淀消失为止,得到银氨溶液;②向试管B中加入适当质量的乙醛,将试管C插入试管B中;③在具支试管A中加入约2mL水,再将试管B、C组成的套管装置插入试管A,用胶塞塞紧。给试管A加热,在蒸气浴的情况下,试管B、C壁上很快出现光亮的银镜。

简答题
1

问题: (1)上述改进后的实验有哪些优点? (2)教师演示改进后的实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正确答案

(1)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有:①使用蒸气浴加热所需时间短,实验操作便捷易行,无需在每次实验时携带暖瓶及水浴装置;②节省实验时间,1~2分钟即可完成;③在药品用量相同的情况下,能看到更为明显的实验现象;④装置洗涤方便。
(2)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基本要求:①准备充分,确保成功;②现象明显,易于观察;③实验操作规范,注重示范;④演示与讲解紧密结合,启迪思考;⑤简易快速,按时完成;⑥保护环境,注意安全。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在做Cl2与Na反应的实验时,通常的做法是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下面是某老师对Cl2与Na反应的实验的创新设计: 如下图所示,在U型管的中部放入适量的KMnO4粉末,两端用单孔橡皮塞塞紧,一段橡皮塞中插入含有浓盐酸的滴管,另一段橡皮塞中插入一个球型管,其下端放入一些石棉线,上面放入一粒绿豆大的 Na,在球型管的粗口端放上一个硬纸片。反应时,只需将滴管内的浓盐酸滴入U型管中即可。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在做喷泉实验时.通常的做法是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溶液),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下面是某老师对喷泉实验的创新设计: 如下图所示,用5 mL的注射器来代替胶头滴管,实验前将注射器注满水,实验时,推动注射器柱塞。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在做Cl2与Na反应的实验时,通常的做法是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下面是某老师对Cl2与Na反应的实验的创新设计: 如下图所示,在U型管的中部放入适量的KMnO4粉末,两端用单孔橡皮塞塞紧,一段橡皮塞中插入含有浓盐酸的滴管,另一段橡皮塞中插入一个球型管,其下端放入一些石棉线,上面放入一粒绿豆大的 Na,在球型管的粗口端放上一个硬纸片。反应时,只需将滴管内的浓盐酸滴入U型管中即可。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在做喷泉实验时.通常的做法是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溶液),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下面是某老师对喷泉实验的创新设计: 如下图所示,用5 mL的注射器来代替胶头滴管,实验前将注射器注满水,实验时,推动注射器柱塞。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时,课室上存在多种刺激,学生常常把教师的讲述、演示的实验清晰地反映出来,而把黑板、墙壁、讲台、教室内其他声音等作为知觉的背景。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可以相互调换。如当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突然有一学生将自己的文具盒掉到地面发出一个较响的声音时,声音就变成了学生知觉的对象,而教师的讲述及演示实验就成为知觉的背景。 问题: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体现了知觉的哪种特性,并阐述影响这种特性的因素。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下面是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方案。 (1)实验用品:试管、2%的AgNO3溶液、2%的稀氨水、乙醛、玻璃棒、玻璃杯、酒精灯、铁架台和石棉网 (2)实验步骤及现象 ①首先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如图一所示)。 ②再另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在试管里同样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向试管内插入一根玻璃棒,再把插有玻璃棒的试管一起放在热水浴中温热(如图二所示)。 根据以上实验设计,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实际操作。当试管在热水浴中温热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在图一实验中,试管内壁产生了银镜;在图二实验中,除了在试管内壁产生了银镜外,在玻璃棒外壁也产生了银镜。 (1)该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什么? (2)与教材上的实验相比,该实验设计的优点有哪些?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滤纸上称量 B.用10mL量筒量取8.58mL蒸馏水 C.制取氯气时,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D.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一定量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上面是某学校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滤纸上称量 B.用10mL量筒量取8.58mL蒸馏水 C.制取氯气时,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D.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一定量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上面是某学校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