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格考试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简答题)

下面是银镜反应实验的改进方案。 (1)实验用品:试管、2%的AgNO3溶液、2%的稀氨水、乙醛、玻璃棒、玻璃杯、酒精灯、铁架台和石棉网 (2)实验步骤及现象 ①首先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如图一所示)。 ②再另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在试管里同样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向试管内插入一根玻璃棒,再把插有玻璃棒的试管一起放在热水浴中温热(如图二所示)。 根据以上实验设计,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实际操作。当试管在热水浴中温热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在图一实验中,试管内壁产生了银镜;在图二实验中,除了在试管内壁产生了银镜外,在玻璃棒外壁也产生了银镜。 (1)该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什么? (2)与教材上的实验相比,该实验设计的优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乙醛与银氨溶液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单质银附着在试管壁和玻璃棒这两附着物上,形成银镜。
(2)由于本对照实验现象明显,对照效果好,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后,都能很顺利地获得这一实验结论,轻松解释了"单质银为什么只在试管内壁上产生,而不在试管内部的溶液中产生?"这与通过使用浓硝酸溶解后,再加入氯化钠检验的方法相比,说理更加透彻,还节约了实验药品,排除了实验中的不安全因素。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在做银镜反应的实验时,通常的做法是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银氨溶液。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将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下面是某老师对银镜反应的实验的创新设计: 如下图所示,①在试管B中加入少量2%的AgNO3溶液,逐滴加入2%的氨水,直至最初产生的白色沉淀消失为止,得到银氨溶液;②向试管B中加入适当质量的乙醛,将试管C插入试管B中;③在具支试管A中加入约2mL水,再将试管B、C组成的套管装置插入试管A,用胶塞塞紧。给试管A加热,在蒸气浴的情况下,试管B、C壁上很快出现光亮的银镜。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在做银镜反应的实验时,通常的做法是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银氨溶液。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将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下面是某老师对银镜反应的实验的创新设计: 如下图所示,①在试管B中加入少量2%的AgNO3溶液,逐滴加入2%的氨水,直至最初产生的白色沉淀消失为止,得到银氨溶液;②向试管B中加入适当质量的乙醛,将试管C插入试管B中;③在具支试管A中加入约2mL水,再将试管B、C组成的套管装置插入试管A,用胶塞塞紧。给试管A加热,在蒸气浴的情况下,试管B、C壁上很快出现光亮的银镜。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下面是铝热反应的改进实验。 (1)实验用品:2g氧化铁和铝粉的混合物(质量比5:2)、氯酸钾、无水乙醇、粉笔1支、烧杯、镊子、药匙、玻璃片、带铁夹的铁架台、盛细沙的蒸发皿、磁铁、火柴、小刀。 (2)实验步骤 ①用小刀在干粉笔上挖出宽约0.5cm、深0.3cm的浅槽后,将粉笔浸泡于盛有无水乙醇的烧杯中。 ②用镊子取出浸透乙醇的粉笔于玻璃片上,用药匙把2g混合好的铝热剂平铺在粉笔槽中,上面再铺少许氯酸钾。 ③将盛药品的粉笔倾斜固定在铁夹上,并在下方放置盛细沙的蒸发皿。 ④用火柴点燃粉笔,观察实验现象。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下面是铝热反应的改进实验。 (1)实验用品:2g氧化铁和铝粉的混合物(质量比5:2)、氯酸钾、无水乙醇、粉笔1支、烧杯、镊子、药匙、玻璃片、带铁夹的铁架台、盛细沙的蒸发皿、磁铁、火柴、小刀。 (2)实验步骤 ①用小刀在干粉笔上挖出宽约0.5cm、深0.3cm的浅槽后,将粉笔浸泡于盛有无水乙醇的烧杯中。 ②用镊子取出浸透乙醇的粉笔于玻璃片上,用药匙把2g混合好的铝热剂平铺在粉笔槽中,上面再铺少许氯酸钾。 ③将盛药品的粉笔倾斜固定在铁夹上,并在下方放置盛细沙的蒸发皿。 ④用火柴点燃粉笔,观察实验现象。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 方案:(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食用油,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食用油的质量为m2-m1;(3)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4)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问题: (1)指出该方案的不足之处。 (2)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改进实验。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 【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 实验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实验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进行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对结果进行分析。 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 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 ②"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又没有气体生成。" ③"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 ④"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迅速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重新设计并完成实验】略。 【提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思考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述质量守恒发展史 ·解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练习巩固】略。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演示实验】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密闭容器)。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数据记录 ·得出结论在这两个反应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问讲解】 ·设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解18世纪下半叶,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实验的发展。化学实验室里有了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这使化学研究工作发生了质的转变,即从对物质的简单定性研究进入到较精密的定量研究。在该过程中,拉瓦锡做出了重要贡献。拉瓦锡使几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经过反复实验和分析,都得到相同的结论: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这个结论就是现在的质量守恒定律。要想进一步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但在18世纪,实验设备和技术还达不到这种要求。后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等,以求能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化学家分别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误差是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的。从而使质量守恒定律确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上。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略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道尔顿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根据这一观点,结合化学变化的本质,从微观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拓展】 ·讨论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它认为,物质只能 相互转化,而不能任意消失或创生。但是,人们在赞美蜡烛高贵品质时,常说:"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这里说的毁灭自己,是否指物质任意的消失呢?如何解释? ·解释并总结略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 【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 实验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实验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进行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对结果进行分析。 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 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 ②"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又没有气体生成。" ③"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 ④"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迅速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重新设计并完成实验】略。 【提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思考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述质量守恒发展史 ·解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练习巩固】略。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演示实验】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密闭容器)。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数据记录 ·得出结论在这两个反应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问讲解】 ·设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解18世纪下半叶,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实验的发展。化学实验室里有了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这使化学研究工作发生了质的转变,即从对物质的简单定性研究进入到较精密的定量研究。在该过程中,拉瓦锡做出了重要贡献。拉瓦锡使几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经过反复实验和分析,都得到相同的结论: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这个结论就是现在的质量守恒定律。要想进一步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但在18世纪,实验设备和技术还达不到这种要求。后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等,以求能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化学家分别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误差是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的。从而使质量守恒定律确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上。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略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道尔顿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根据这一观点,结合化学变化的本质,从微观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拓展】 ·讨论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它认为,物质只能 相互转化,而不能任意消失或创生。但是,人们在赞美蜡烛高贵品质时,常说:"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这里说的毁灭自己,是否指物质任意的消失呢?如何解释? ·解释并总结略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检验NaHCO和NaCO的热稳定性,通常的做法是分别将其加热,并将其所产生的气体通往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下面是某老师对NaHCO和NaCO的热稳定性实验的创新设计: 如图所示,在一小试管内盛装NaHCO固体,并将导管插入澄清石灰水A中,在具支试管中盛装NaCO固体,并将支管导管插入澄清石灰水B中,然后加热,结果发现,A中溶液变浑浊,而B中溶液无变化。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上述改进后的实验有哪些优点? (2)在平时改进化学实验时,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案例:下面是某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二氧化碳"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段。[问题与情景]如下图装置,向烧杯中倾倒一瓶气体,观察实验现象。问题:①你观察到什么现象?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该气体的哪些性质?③请你猜一猜,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该气体为二氧化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实验1]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天平的倾斜的方向。[实验2]将水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塑料瓶中,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会看到什么现象。[汇报实验结果]天平向倾倒二氧化碳的一方倾斜;瓶子变瘪。[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补充实验]如下图,用试管取塑料瓶中液体少许,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大胆进行猜想。猜想:①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②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③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设计实验]请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实验3]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干燥的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将石蕊试纸放入盛满水的瓶子里;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3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2)试评价此教学片段的导入。(3)试说明中学实验有哪些功能。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