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犯罪学家索斯坦·塞林第一次提出犯罪学文化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许多社会集团或群体,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集团或群体,每一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文化规范,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价值规范、法律制度等。
各个社会集团或群体的文化规范由该集团的共同利益所决定。
犯罪是不同社会集团或群体不同文化规范冲突的结果。并非所有的冲突都是犯罪,只有冲突结果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或一个群体与具有刑事立法权的社会集团的规范发生冲突时,才会被视为犯罪。
一般在某一个社会发展的起始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处于重新整合的过程中,会出现混乱。即使在平稳良性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阶层的冲突。一些人遵循的规则与体现在国家刑事法律中的标准不同,就有可能被认定为犯罪。
有以下情况导致文化冲突:
(1)当某个文化集团的文化法律被扩展到另一个文化集团的领域时;
(2)当某个文化集团的成员迁移到另一个文化集团的区域时,由于不了解这一文化集团的文化法律规范而产生冲突;
(3)在相邻的两种文化领域的边界结合处,不同文化行为规范之间的矛盾引发冲突;
(4)社会结构由简单趋向复杂、分层,文化价值观念由单一状态发展为多元化时,同一集团和群体内部也会发生冲突。
(简答题)
请运用文化冲突理论分析城市外来人口违法犯罪问题。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略
相似试题
(简答题)
简述文化冲突理论的主要内容。
(单选题)
犯罪原因的文化冲突理论的提出者是()。
(多选题)
经济分析法学运用的主要理论包括()
(简答题)
被告人李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在缓刑考验期间没再犯新罪,但在缓刑期满后不到1年的时间内又犯盗窃罪,依法应判处有期徒刑3年。请分析:李某是否构成累犯?为什么?
(填空题)
“轻率概括”是运用()时最容易犯的逻辑错误。
(填空题)
“轻率概括”是运用()推理时最容易犯的错误。
(简答题)
“在杀人现场,侦查人员发现一支手枪,枪把上附着血迹。”请运用“发散性思维”对以上材料进行分析。
(简答题)
2003年3月17日,孙志刚行走在广州街头,突然被派出所收容,20日在广州市收容救急站被殴打致死。其被收容依据的法规是1982年国务院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该法规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影响经济发展为由,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运用法的价值(选择)理论,结合孙志刚案对该行政法规的合理性进行法理分析。
(填空题)
我国刑法理论一般把犯罪未遂划分为:(1)();(2)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