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格考试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题干)

本题共计 1 个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余光中《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注释:选自《余光中诗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余光中,台湾诗人。课文导语乡愁是王维登高的茱萸,是李白床前的月光,是琦君童年的一杯春酒。乡愁是一种美丽的故乡情结。不论你漂泊何处,也不论你身在何方,故乡始终魂牵梦萦在你心灵最深处。那么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又是怎样的呢?单元导语爱国思乡之情,人所共有。这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吟诵并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学习新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乡情感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乡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后练习一、《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二、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特点上各有什么不同。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学生情况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简答题
1

1.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第二题。2.请为本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并说明依据。3.请为本诗歌设计一节探究课,探究主题为:合作探究,品味乡愁。

正确答案

1.(1)从内容上讲:余光中的《乡愁》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小时候,母子分离;长大后,夫妻分居;后来,与母亲死别。而这些正是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归乡意识。在诗中,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诗的结尾,使感情的燃烧更为撩人愁思--“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让诗具有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更把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念,表现了浓浓的爱国之情。席慕容从小都没见过自己的家乡,故乡的一切,都是父辈们片言只语中拼出的模糊的影子,只出现在她的梦里。只有诗,才能让她寄托无限的乡愁。(2)从表现形式上讲:余光中的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长句与短句相间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在诗中也运用了复沓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如“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的叠词运用,使诗文如怨如诉,更使诗歌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写出了浓重的乡思情。席慕容的《乡愁》七行三节,形散神不散,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月亮的晚上响起”时时刻刻地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从而过渡到乡愁的永恒,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渐进,使主题由模糊而渐鲜明,比喻贴切自然,语言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3)从表达感情上讲: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余光中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的乡愁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更将这种乡愁的民族本性深深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把一切亲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都熔于一炉,表达出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席慕容用细腻的笔法把乡愁化成一棵倚靠希冀的大树,枝叶朝着那个太阳永不降落的草原方向蔓延生长。2.《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按主题编排,主题是“土地情思”。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来看,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从知识和能力角度看,要“关注诗中包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所以,单元教学目标细化在课文中,课文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炼的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作者,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诗歌。通过研讨分析深入理解诗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中阶段学习诗词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写诗词,而是通过欣赏名作,学习语言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从这一目的出发,本课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爱国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难点定位在: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3.合作探究品味乡愁一、品读文本,感悟余光中的乡愁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读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明确:四个时间词语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明确:小时候(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3.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4.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乡愁情绪?①诗人将不可捉摸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形象生动感人。②把感情寄托在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以小见大)③名词代表漂泊、隔绝、诀别的具体事物,不同时期的乡愁内涵是不同的,乡愁不断升华。5.哪一节突出本诗的主旨?(最后一节)“浅浅的海峡”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和人为因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我们看视频《余光中谈写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二、拓展延伸,体味不同人的不同乡愁1.链接席慕容的《乡愁》、冰心的《乡愁》等。2.搜寻描写乡愁的诗句。3.观看沈西苓导演的电影《乡愁》。三、深情恋歌,唱响乡愁1.学唱歌曲《乡愁》。2.学写抒写乡愁的诗歌。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3.请根据本文特色及你自己的理解,说明本文的教学方式。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为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课改要求。某校创造性地拟定评价方案和表格,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逐条审核,逐项打分,以此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具体需求,美其名曰“学生参与评价”。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为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课改要求。某校创造性地拟定评价方案和表格,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逐条审核,逐项打分,以此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具体需求,美其名曰“学生参与评价”。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单元导语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课文导语《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50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单元导语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课文导语《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50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沈复《童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七年级,班级人数50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沈复《童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七年级,班级人数50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属于()。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