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问题。争论的正方是向冰冰,他强调创造新民族形式主义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并认为新文学是“以欧化东洋化的移植性形式代替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畸形发展形式”。争论的反方是葛一虹,他坚持形而上学的观点,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完全否定民间形式的有可继承的合理成份。
比较中肯的是郭沫若,他认为:中国新文艺“从民间形式取其通俗性,从士大夫形式取其艺术性,而益之以外来因素,又成为旧有形式与外来形式的综合统一”。
这个问题最后由毛泽东的《讲话》作了结论。
(简答题)
简述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略
相似试题
(简答题)
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简答题)
简析关于民族形式问题讨论的内容及意义。
(多选题)
抗战期间进行的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中参与的人有()。
(判断题)
1962年3月,《文艺报》发表了《题材问题》的重要专论以后,很快就形成了全国文艺界关于题材问题的大讨论。
(单选题)
认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民间形式,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持这种观点的是()。
(判断题)
钱钟书的文章《谈趣味》,讨论了中西文艺比较的问题。
(填空题)
1930年()月至()月间,《大众文艺》、《拓荒者》等刊物上展开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第()次讨论。
(简答题)
概述三十年代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单选题)
在民族形式的论争中,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发表独特见解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