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大学哲学
(名词解析)

王阳明(王守仁)

正确答案

(1472-1528)明学者,阳明学派创始人。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也称阳明先生。初师事娄谅,习程朱之学,因格竹不省,遂耽于佛老之说,继而结识湛若水,相与授徒讲学,受到陈献章思想的影响,后继续发展陆九渊“心即理”说,创“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理论体系。主张“心”为物理之本原,物为意之用,否认“心”之外又理、有事、有物。认为“愚夫愚妇”同“圣人”一样,先天都具有“良知”“良能”,但两者的区别在于惟有“圣人”才能致其良知,故而要求通过反求内心,清绝人欲的修养方法去私欲而“致良知”。由此出发,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反对朱熹在心之外“格物穷理”的方法,提出在心之外求理,就会导致知行脱节,强调“知”“行”无先后内外之别,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治学贵有自得,提出不能以“圣人”之言或“庸常”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只能通过“求之于心”来判明是非。其学术思想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极致,在明中后期影响极大,百余年间取代程朱理学而独占学术界盟主地位,对打破程朱理学桎梏起了一定作用。明末清初,因其后学末流“束书不观”,学风空疏而遭学者贬斥,渐至衰微。其学传至日本后,对明治维新运动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为思想学术方面的代表作。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怎样评价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论王守仁的“致良知”说。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如何理解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王守仁“心即理”与“性即理”的具体含义的及其关系?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这一观点属于()。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关于王阳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简述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含义?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