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二氧化碳”第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赵老师的教学实录] [问题与情景]如图装置,向烧杯中倾倒一瓶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 ①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该气体的哪些性质? ③请你猜一猜,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1]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天平的倾倒的方向。 [实验2]将水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天平向倾倒二氧化碳的一方倾斜;瓶子变瘪。 [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补充实验]用试管取塑料瓶中液体少许,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进行大胆猜想。 猜想:①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 ③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设计实验]请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 [实验3]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干燥的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将石蕊试纸放入盛满水的瓶子里;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汇报实验结果]只有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石蕊试纸才变红。 [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过渡]碳酸是否稳定呢? [实验4]对补充实验中的液体进行加热。 [汇报实验结果]溶液从红色变为紫色。 [对结果进行分析]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C [问题与讨论]我们还学习过二氧化碳的什么化学性质? 小结: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联想与应用] 展示:一瓶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 问题:为什么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会出现白膜?(教师引导观察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反思与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或启示7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问题与情景]如图装置,向烧杯中倾倒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①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该气体的哪些性质? [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并且能溶于水。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1]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天平的倾倒的方向。 [实验2]将水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天平向倾倒二氧化碳的一方倾斜;瓶子变瘪。 [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补充实验]用试管取塑料瓶中液体少许,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进行大胆猜想。 猜想:①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 ③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设计实验]请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 [实验3]取三朵干燥的石蕊试液染成的紫色小花。第一朵花上喷上水;第二朵小花直接装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三朵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汇报实验结果]只有第三朵小花变红。 [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 [过渡]碳酸是否稳定呢? [实验4]将第三朵小花取出,在酒精灯上烘烤。 [汇报实验结果]小花从红色变为紫色。 [对结果进行分析]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问题与讨论]我们还学习过二氧化碳的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回答]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布置作业]①如何检验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录,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出两位老师新课导入的异同,并作简要评析。 (2)这是一堂科学探究课,请结合上面两个教学案例简要说说探究教学有哪些要求? (3)请判断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案是否体现了科学探究思想,为什么? (4)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说中学化学实验有哪些功能? (5)这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是极为相似的,但是也存在不同点。请找出不同点,并说明两个可能的原因。
正确答案
(2)探究教学的基本要求有:
①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探究动力;
②提供活动时间,优化探究环节;
③经常评价反恩,感受探究活力。
(3)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案体现了科学探究思想。在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突出“做”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分析、实验、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获得了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4)从张老师的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中学化学实验有以下四方面的功能:
①化学实验是最生动、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能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化学概念;
②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理论;
③化学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实践活动,有助于操作技能的熟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④化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形式,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5)这两位老师的不同点有:引入课题的问题不同;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不同;验证碳酸不稳定的实验不同:课题结束部分不同。造成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两位老师的教学经历不同、教学风格不同;两个班的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两位老师对教科书理解的不同等等。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简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在讲解“水的组成”一课时,某教师采用了如下导入:俗话说水火不相容。可是,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却燃起了熊熊大火。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里斯的水域内,发生了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了,这天,一阵强大的飓风过后,海面上突然燃起熊熊大火,颇为奇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当时,剧烈的火焰竞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通红的壮观景象,目击者们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这其实跟水的组成关系密切,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水的组成。问题:(1)该教师采用的是哪种导入方式?(2)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常见的导入方式?(回答不少于4个)(3)请自选一种导入方式,为初中化学教材中的任意一节内容设计一个导入过程。
(简答题)
案例: 考虑到夏季天气过于炎热,某高中决定开设游泳课程。李老师负责高一年级的游泳课程教学工作,以下是其中一堂游泳课的教学方案,阅读并回答问题。
(简答题)
案例: 考虑到夏季天气过于炎热,某高中决定开设游泳课程。李老师负责高一年级的游泳课程教学工作,以下是其中一堂游泳课的教学方案,阅读并回答问题。
(单选题)
案例教学法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主要步骤()。
(简答题)
案例: 考虑到夏季天气过于炎热,某高中决定开设游泳课程。李老师负责高一年级的游泳课程教学工作,以下是其中一堂游泳课的教学方案,阅读并回答问题。
(单选题)
阅读下面一段教学案例,并试对两位教师的做法加以分析,回答问题。一位学生在一次语文考试中考了59分,他希望老师再看一下他的作文,是不是可以加上1分。张老师没有轻易地拒绝这位学生,而是在与这位学生协商后借给了他1分,但与他约定他必须在下一次考试中以10倍的分数将这次借的分"还"给老师。在下一次考试中,这位学生考了87分,并从此爱上了学习。听到这个故事,李老师作了模仿:在全班推行"借分"制。她规定,55分以上的同学必须"借分",借1分要在下一次考试中扣5分。这个规定一出台,立即在全班引起了轩然大波。下面对张、李两位教师做法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简答题)
阅读下面案例请你运用教学原则的相关知识分析案例中教师的行为。 在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不能主动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简答题)
请先看以下两个有关谈话法在教学中运用的案例:案例一:两位老师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都设计了问题。甲教师的问题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乙教师的问题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却首先在英国爆发呢?案例二:某老师上《鸦片战争》时的一个片段:师:“同学们在上学期已学习过中国古代史,请思考一下,中国近代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到什么时候为止?”生1:1840年开始。师:对。那什么时候结束呢?生2:1927年。师:不对。应是1949年。(紧接着老师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请回答:
(简答题)
请先看以下两个有关谈话法在教学中运用的案例:案例一:两位老师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都设计了问题。甲教师的问题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乙教师的问题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却首先在英国爆发呢?案例二:某老师上《鸦片战争》时的一个片段:师:“同学们在上学期已学习过中国古代史,请思考一下,中国近代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到什么时候为止?”生1:1840年开始。师:对。那什么时候结束呢?生2:1927年。师:不对。应是1949年。(紧接着老师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请回答:
(单选题)
以下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这则教学目标违背了教学设计的什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