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格考试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题干)

本题共计 1 个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王安石《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单元导语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这个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课文导语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通”最终变为普通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研讨与练习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七年级,40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简答题
1

1.翻译第二自然段。2.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1.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亡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7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探讨以及朗读的方式,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1)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要求,将“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设定为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2)本文借事说理,写法上详略得当,并且初中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手法。所以将“通过小组探讨以及朗读的方式,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设定为过程与方法目标。(3)初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所以,结合单元目标和本文特点,将“重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设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解释文题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东西,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从他身上我们看到,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伤仲永》,看看他是怎样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二、翻译课文,解决重点1.对文中的“之”“于”用法进行归类。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①邑人奇之:奇,“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客,“把……当做宾客”,名词作动词。③利其然:利,“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伤,“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三、重点研读,领会主旨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课文采用“闻”一“见”一“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段,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写他的退化作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段,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四、情感升华,揭示主旨1.思考: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五、作业布置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不少于500字。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3.请根据本文特色及你自己的理解,说明本文的教学方式。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为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课改要求。某校创造性地拟定评价方案和表格,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逐条审核,逐项打分,以此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具体需求,美其名曰“学生参与评价”。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为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课改要求。某校创造性地拟定评价方案和表格,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逐条审核,逐项打分,以此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具体需求,美其名曰“学生参与评价”。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单元导语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课文导语《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50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单元导语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课文导语《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50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沈复《童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七年级,班级人数50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沈复《童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七年级,班级人数50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属于()。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