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基础知识
(简答题)

浙江省政府意识到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把提高浙江省城镇化的关键放在加快小城镇发展上;针对浙江省“一镇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块状经济,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浙江特色的“就地城镇化”之路。同时省政府将绍兴的柯桥、台州的路桥、诸暨的枫桥、温州的苍南等作为典型示范镇,从这些示范镇的城镇化过程中总结成功经验,并向全省推广。 材料中,浙江省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遵循了“矛盾分析法”中的哪些道理?

正确答案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其决定作用,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浙江省政府把城镇化的关键放在加快小城镇发展上,就是认识到了本省城镇化中的主要矛盾所在。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浙江省针对“一镇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块状经济,走具有浙江特色的“就地城镇化”之路。
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绍兴柯桥、台州路桥等几个典型示范镇,其发展道路无不包含着浙江省城镇化的共同特征,因此,这些地方的成功经验能够向全省推广。

答案解析

该题要根据材料内容,准确、全面概括浙江省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正确做法,针对每一做法提炼体现的矛盾分析法道理。“关键放在加快小城镇发展上”体现了抓主要矛盾;走具有浙江特色的“就地城镇化”之路,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典型示范镇的成功经验向社会推广,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道理。按照原理、方法论、联系材料的步骤组织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材料一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材料二近十几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提升,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 材料三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如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严重考验,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相同职能类型的城镇重复建设,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滞后。城镇化进程对资源消耗过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重。城镇化速度与产业结构演进不协调、产业与居住配套不合理,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建设无序,既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又使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园区的生活配套功能缺少,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城镇化速度太快,新增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需要健全,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尚需改进等。这些矛盾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妨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悖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主旨。因此,我国必须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材料一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材料二近十几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提升,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 材料三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如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严重考验,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相同职能类型的城镇重复建设,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滞后。城镇化进程对资源消耗过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重。城镇化速度与产业结构演进不协调、产业与居住配套不合理,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建设无序,既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又使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园区的生活配套功能缺少,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城镇化速度太快,新增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需要健全,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尚需改进等。这些矛盾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妨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悖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主旨。因此,我国必须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S省政府认为,城镇化成功与否,绝非以城市数量和城市人1:2的增长来判断。相比“数量”的变化,城镇化应该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即社会公平和协调发展问题。城镇化可以提高社会公平,可以解决农民工和未来更多农民进城后公平分享到公共服务的问题。要防止一味追求城镇化率,对农村竭泽而渔,这就更需要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结合材料,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为政府如何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出谋划策。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材料一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过程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生活,带动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住房、就学、就业需求的急剧增加。据统计,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投资2.5万元,每建设1平方公里的城镇基础设施可带动1.5亿元的投资。 材料二目前,我国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57%,城市人口历史性地超过农村人口。大量人口转为市民后,消费水平与方式发生变化,从买房、买家电、教育文化娱乐到吃穿用行,会产生巨大的消费转换效应,城镇化所能带动的内需是不可估量的。 联系材料一、材料二,运用财政作用的有关知识,简述城镇化进程对我国扩大内需的意义。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大量人口涌入,堵车、城市污染、产业空虚等弊端随之而来。C市在城镇化建设中,依据本市山城可用土地相对较少的特点,抛弃“摊大饼”的发展思路,采用“核心城+卫星城”的组合发展模式,而卫星城在规划布局时,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走的是产业集约化发展道路;在核心城与卫星城之间,是自然的天然氧吧,城市环境优美;为防治交通拥堵,城市管理者减少简单机械的行政干预,更多地通过健全法制政策来规范城市管理,注重运用经济手段等市场机制引导老百姓选择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在城镇化建设中C市是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和支撑,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关注新型城镇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搜集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规划是城镇科学发展的先导。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各地区已经做出了一系列的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等。在今后的乡镇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重视具体的规划工作。如小城镇规划的重点应在县级区域单元。应根据所规划地区社会经济状况,预测未来10年、30-50年可能转入城镇的人口数量,根据人口的就业结构规划小城镇的分布和规模。 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坚持“规划先行”的合理性。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迅速扩大带来了人口剧增、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被称为“城市病”。要解决我国大城市面临的城市病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 ③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周边中小城镇协同发展 ④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迅速扩大带来了人口剧增、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被称为“城市病”。要解决我国大城市面临的城市病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 ③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周边中小城镇协同发展 ④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迅速扩大带来了人口剧增、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被称为“城市病”。要解决我国大城市面临的城市病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 ③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周边中小城镇协同发展 ④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