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象征意向的求解性与意境鉴赏时的共鸣性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余光中的《夸父》用的是象征手法,立意警策;而李白的《月下独酌二》,是意境创造中化实为虚的艺术处理。
答案解析
略
相似试题
(简答题)
鉴赏为什么会发生共鸣?
(简答题)
试述文学象征意象中的求解性。
(单选题)
在老舍的作品中,大胆地运用近似散文诗的笔法,将意境、象征和简洁利落的语言融合,使作品的抒情气氛十分浓厚的小说是()。
(简答题)
“菱叶差池了水面,约半荡,余则是白水。太阳当顶时,林茂无鸟声,过路人不见水的过去。如果是熟客,绕到进口的地方进去玩,一眼要上下闪,天与水。停了脚,水里唧唧响,——水仿佛是这一个一个声音填的!偏头,或者看见一人钓鱼,钓鱼的只看见他的一根线。一声不响的你又走出来了。好比是进城去,到了街上你还是菱荡的过客。这样的人,总觉得一个东西是深的,碧蓝的,绿的,又是那么圆。” ———废名《菱荡》 鉴赏本语段的意境美。
(填空题)
批评不仅是对鉴赏的提高,也是对鉴赏的()。
(填空题)
曹丕主张在鉴赏批评活动中,鉴赏主体要“()”。
(简答题)
魏晋南北朝鉴赏论中提出了哪些不良的鉴赏偏向?
(单选题)
“共鸣”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读者与作者及其作品形象之间的共鸣,二是指读者与()之间的共鸣。
(填空题)
儿童文学鉴赏有利于小读者发展(),提高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