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格考试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单选题)

阅读下面《声声慢》课堂实录片断,按要求答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学习《声声慢》。同样是男同学们先齐读,然后是女同学们读。李清照的词,我们知道是属于婉约词,应该如何去读?"声声慢"开始(男声)。女同学,自己开始(女声)。(整体效果还不错,所以教师没有作过多的点评,只是在下面直接点出朗诵的技巧与方法)两个字音需要注意:一是"乍暖还寒"的"还"(huán),一个是"怎生得黑"的"得"(dé)。同学们,我们朗诵的时候注意文本特点,一个是《声声慢》这首词的标点符号很特别,你们看一看,有一种标点符号出现得很多,很特别。学生小声说:逗号、顿号、感叹号。教师:逗号出现的多但不特别。最关键的是感叹号,逗号、顿号它只是一个简短的停顿。同学们读一读这三处感叹号该如何去读(和学生一起品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这首词大量使用叠词,叠词该如何去读。学生自读。教师:其实从意思上讲,叠词和单个词表达意思是一样:寻寻觅觅的意思是寻觅,冷冷清清的意思是冷清,凄凄惨惨的意思就是凄惨。但是作者为何要用叠字,叠字有什么好处,该如何去读。教师范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那种感情那种氛围更浓厚,同学们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教师:同学们都有很大进步。这首词两个特点,一个是感叹号,二是叠词,我们连起来体味李清照词的特点,"声声慢,李清照"开始。关于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歌教学中注重朗读的重要性,通过反复阅读来感受诗歌的情感。

B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C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和互评较少,若在阅读过程中适当让学生互相进行点评,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D分角色朗读、学生自读、教师泛读中结合教师点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正确答案

来源:www.examk.com

答案解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整个过程的主体。上述案例中的老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的是在唱独角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试题

  • (单选题)

    阅读下面一段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赞叹的,语气上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啊?生:(异口同声)好!师:(试探的)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文章的形式还是……生:(齐声)内容!师:(满意地)好!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内容!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断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阅读《竹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阅读以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我爱这土地》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末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生1读得平淡。师请生2点评)生2:他最主要的是缺少情感,缺少一种泪水含在眼里的深挚爱国情。师:说得真好,你有这种情感吗?生2(摇头回答):没有!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教师播放日本侵略我国东北,以及屠杀我国同胞的画面。)师:艾青写此诗正值祖国母亲惨遭蹂躏时,画面上就是当时的局部情况。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诗。(学生情绪高昂,纷纷举手)(生3读得富有情感。师再请生2来点评)生2:他读得很有感情,但是他对朗读的停顿、重音处理还不是很好。(师就势引导,学生展开了对语气、语势、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的讨论。学生纷纷试读、纠正,再配合背景音乐齐读,课堂呈现高潮)请认真阅读以上教学片断,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阅读《木兰诗》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伙伴在遇到花木兰女装出现时言行神态如何?生:“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师:找得非常好,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陆续叫的几个同学都没把伙伴那吃惊的神态表演出来)生:老师给我们表演一下吧!教师课前并无相关准备,一时显得比较尴尬,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拒绝,而是迅速调整状态,接着便进入角色,用吃惊的神态表演:“啊,你是女人……”表演完后,学生给予了老师热烈的掌声对上述教学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阅读某教师关于《羚羊木雕》的教学导语,按要求答题。“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很爱父母,尊敬父母,但有时候,你们会和父母在某件事情的认识上不一致,思想上闹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处理的?《羚羊木雕》中的主人公就遇到了这种情况,那她是怎样处理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位老师的课堂导入用到了下列哪种导入方式?()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阅读下面这段教学实录并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以下是结合新课程理念对这位教师的做法进行的评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阅读《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上课!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用三句这样的话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段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对以上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课堂小结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起到点睛之笔的重要作用。以下内容为某校老师的《对数的性质》的授课实录,请仔细阅读后为本节课设计一个课堂小结。 对数的性质 环节一:熟悉背景、引入课题 环节二:尝试画图、形成感知(画对数函数图象及对数函数图象的特征) 环节三:理性认识、发现性质(对数函数的图象、定义域、值域、单调性、过定点、取值范围) 环节四:探究问题、变式训练 环节五:课堂小结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实录(片段)的开篇介绍,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师:本文的作者是谁?生:施耐庵。师:本文节选自哪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生:《水浒传》。师: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生:《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对此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