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一般认为是唐玄宗李隆基在西凉都尉杨敬述进献的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
白居易长诗《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对此曲的表演进行了详细描述。宋代姜夔于1186年在湖南长沙乐工的古书堆中发现了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他为“中序一阕”填了词,名为《霓裳中序第一》,从而流传至今。《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故事,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对此曲的结构作了细致的描绘:
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霓裳羽衣曲》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采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笛、箜篌、筚簟、笙等金石丝竹,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