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大学文学
(简答题)

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一文中说,他的《蚀》三部曲试图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请结合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加以阐明。

正确答案

《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它是由三个系列中篇所组成:《幻灭》《动摇》《追求》。这三部作品各自独立成篇,但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营垒中林林总总的矛盾和在动荡斗争中的阶级分化。
在《幻灭》中,茅盾着力描写了一位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静女士的悲剧。静女士把革命看作是诗情画意的事情,然而每每一接触现实的社会生活,就给这个毫无思想准备的女性带来了精神世界的“幻灭”。从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入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他们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投身于大革命,在革命动荡中必然就会表现出个人主义的悲观幻灭心态,革命给予他们更多的是思想的考验和肉体的磨练,而非罗曼谛克式的理想的胜利呈现。
《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的风波。主人公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代表,身为国民政府管辖下的县党部委员兼商民部长,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面前,他表现得软弱与动摇。一些反面人物的描写如土豪劣绅胡国光,展示了大时代风起云涌浪潮中的各色人等的行状作了非常概括的表现。在这错综复杂的人物矛盾中,暗示着革命的必然趋向。
《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在白色恐怖之下,他们来到纸醉金迷的上海滩,悲观、颓废、失望是他们流行的心理通病,然而,不甘黑暗现实的压迫,企图作一次新的挣扎和追求,双是他们的共同愿望。在这种心理矛盾中,作者勾画了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一文中说,他的《蚀》三部曲试图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请结合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加以阐明。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里谈到,《蚀》是一个(),反映了作者创作时的“矛盾”心理。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出现的《从牯岭到东京》一文的作者是().

    答案解析

  • (填空题)

    从1927年秋至1928年6月,茅盾完成了三部曲《蚀》,包括()()()三个中篇。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鲁迅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期间,接触到一些国外的文学作品,以翻译的形式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说()。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茅盾的“《蚀》三部曲”,描写一批时代新女性在大革命中的曲折过程你怎样评价茅盾创作的变化以及他在左翼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解析

  • (多选题)

    茅盾的“《蚀》三部曲”是指()。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茅盾《蚀》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是()。

    答案解析

  • (名词解析)

    茅盾著作《蚀》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