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总结前人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其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只有反映了人们熟悉的,至少是能够理解的情感与生活现象的文学作品才能为人们所接受。
其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也以社会生活为研究客体,但它们所研究的是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规律。而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则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完整的生活场景,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三,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的客体是社会生活,这并不意味着随便什么生活现象都可以进入文学的殿堂。只有那些富于特征性的生活现象才能成为文学的对象。这是因为,只有富于特征性的生活现象才有可能是生动的,是包含着深刻意韵的。把握了这样的生活现象就能够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文学形象来。
其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这并不是说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美的事物,而不能是丑的事物。所谓审美意义是指社会普遍认可的审美原则,或者人们普遍具有的审美趣味。至少,文学的客体应该是那些经过艺术加工之后能够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本身就不具备审美意义,经过艺术加工之后依然不具备审美意义的生活现象就不应该进入文学作品之中。
其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因为根据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作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已经不是纯粹客观的自然物,而是“人化的自然”,它们在被人们当作审美对象时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而非物质的存在,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简答题)
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略
相似试题
(单选题)
在文学创作活动我们把作为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在的“客体”称之为()。
(多选题)
把文学创作活动看作是神灵或先天地而自在的精神性客体的自我展现,这种观点以()为代表。
(单选题)
在文学创作活动我们把一个已经成为主体的对象化创造物、已经沾染着作为创作主体全部的知性、情感的“客体”称之为()。
(简答题)
为什么说文学艺术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全部的生存活动?
(单选题)
在贵族化的文学时代,东方文学的创作者往往是以什么为职业()?
(单选题)
在贵族化的文学时代,东方文学的创作者往往是以什么为职业?()
(单选题)
从曾朴的整个文学翻译活动来看,他是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
(填空题)
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自在的客体材料本身要成为有为有待的素材,正是经过主体的()而完成的。
(单选题)
()是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