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格考试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简答题)

没有感知觉,学习者要掌握知识是不可能的,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正是因为有了感觉和知觉,人才获得了关于客观世界的一些认识。人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接受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并根据学习的目的,有选择地摄取有关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较高级的复杂的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外界各种刺激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知识的摄取就是运用人们的各种感官去感受、观察外界的各种信息和识记材料,即通过学习者的视、听、动、触等各种感官去听取言语说明、阅读文字符号、进行见习实验和一切实际操作等,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学生的学习必须以获取大量感性知识为基础才能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没有感性知识的摄取阶段,就不可能进行任何学习活动。所以说,感知是认识活动的门户。 问题:学生的学习必须以获取大量感性知识为基础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试述感知规律在学习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感知规律在教学上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直观教学上。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教学过程也离不开这条基本规律,根据感知觉的规律,正确地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从而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的效果。直观是指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所采用的手段,直观教学一般有实物直观、教具直观和言语直观这三种形式。实物直观是指通过观察实物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参观等方式,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式真实性,能够反映实物的本来面目,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和精确。教具直观也叫模象直观,指通过图片、图表、模型、仪器、幻灯等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的材料。言语直观是通过语言(书面和口头)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地组织直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1)运用对比的规律进行教学。感知的规律告诉我们,对象与背景的判别越小的对象,感知就越模糊。教学时采用对比法,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对于象形字、形声字的教学采用对比法,还有图形、表格对比分明,教师的言语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就使学生易于感知和记忆。而学习者注意进行有比较的学习,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或对重点材料、字词用红笔标出等,都是有效感知的办法。
(2)运用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进行教学。被感知的事物或需要接受的信息(包括语言、文字符号等)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感知以致获得清晰的感知。所以,被感知的对象必须在其环境、背景中的相对强度要大。因此,直观教学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颜色、大小、声音的强度等,以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感知。
(3)多采用化静为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变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容易引起感知,吸引我们去注意观察。教师在直观教学方面应多采用活动教具、活动卡片、广播等现代化的视听工具。总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运用感知的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知识存在于背景中才有意义。”对学习者来讲,知识存在于他们感兴趣的情境中,学习者才能感受到它的意义,主动去感受它的意义,更好地感受它的意义。创设教学情境,使知识融入情境当中,有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请谈谈如何设置教学情境。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如果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比较复杂,结构化程度很高,又必须在短时间内加以掌握,他们最宜采用的学习形式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答案解析

  • (判断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启发性原则。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学习中,学习者利用一定的记忆术帮助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人们常说,熟能生巧,温故知新,这两句俗语中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要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一定数量的重复练习是必要的。学生要获得巩固的知识,不能没有复习或练习。可是复习或练习要讲求方式和方法,要适度。问题:怎样组织复习才能减少遗忘,提高记忆效果?

    答案解析

  • (判断题)

    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

    答案解析

  • (判断题)

    采用掌握学习进行教学,学生的成绩没有差异。( )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