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格考试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题干)

本题共计 1 个问题

材料:教学内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教学过程:播放有关艾滋病的宣传片,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分析教材中的曲线。提出问题:(1)HIV攻击T细胞,它主要破坏的是人体的第几道防线?(2)描述:HIV浓度随着时间是怎样变化的?(3)一年后,HIV浓度大量降低,说明第三道防线具有什么作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参与体液免疫的“作战”细胞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构建体液免疫的概念图。提出问题:(1)哪种细胞产生抗体?(2)浆细胞是由什么细胞分化而来的?(3)哪些细胞或物质具有识别作用?(4)抗原进入人体后,经过几个途径最终被抗体消灭?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接种乙肝疫苗为什么能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接种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患流感,原因是什么呢?根据上述材料,

简答题
1

回答问题:(1)这是某位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免疫调节”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其显著特点是什么,试结合教学过程对其进行简要评析。(2)结合以上教学内容,说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出两点即可)

正确答案

(1)本节课以问题链的设置为主线。先播放有关艾滋病的宣传片,提出问题,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边读边思考,最后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图。教师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识别示意图、构建概念图,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依据学生构建的概念图设置问题链,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振荡,还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根据第二次免疫的特点设定问题情境,分析注射疫苗的原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了新课标强调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基本理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①精心设置问题。比如,在讲体液免疫时,列举了两个问题,加强学生读书方法指导,使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②适时提出问题。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这样课堂活动就能顺利、高效地进行,直接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学完第二次免疫的特点之后,联系实际提问:接种乙肝疫苗为什么能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接种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患流感,原因是什么呢?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新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总之,实施“问题链设置”教学的关键是要创设恰当的情境、准确设置有层次的问题以及教师精心的引导;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再通过准确设置的问题内容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为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在教师精心的引导下,把学生成功地引向知识海洋的彼岸。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乙醇"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内容标准: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材料二"乙醇"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有机化学知识安排在《化学2》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2》的目录(略)。 材料三教学线索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阅读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乙醇"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内容标准: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材料二"乙醇"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有机化学知识安排在《化学2》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2》的目录(略)。 材料三教学线索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高中化学新课程着眼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强调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化学发展的前沿,注重化学与生活、社会、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高度重视实验与探究,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下是某教师对高中化学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中"二氧化硅和硅酸"的教学设计流程图。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新陈代谢与ATP”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5章第1节的内容。请据此教材内容设计教案。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阅读下面一位教师教学高中语文必修(2)《氓》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按要求回答问题。教师教学思路:[A]第一步:提问学生背诵《氓》,提示学生按故事情节发展线索来记诵。[B]第二步:利用多半堂课的时间举例讲解赋、比、兴的知识,要求学生判断诗句中哪里是赋、比、兴手法。[C]第三步: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人物情感及人物形象。[D]第四步:概括诗歌主旨。进行课文总结:整体赏析《氓》。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高中某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第二课课后写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选一首你体会最深的,写一篇鉴赏短文。”这段文字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背景材料: 高中化学新课程着眼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强调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化学发展的前沿,注重化学与生活、社会、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高度重视实验与探究,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下是某教师对高中化学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中"二氧化硅和硅酸"的教学设计流程图。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列三个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材料二某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化学键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材料三某版化学必修2教材"化学键"内容。 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然而,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却数以千万计。那么,元素的原子通过什么作用形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呢? 一、离子键 【实验1-2】 取一块绿豆粒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如图1-10),观察现象。 思考与交流 1.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试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 要求: (1)回答材料三"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1和问题2。 (2)完成"离子键"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