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人物小传》的讲评课
说明:初三名级的学生,学习了《祖冲之》、《哥白尼》等文章之后,教师安排了《人物小传》的习作练习。
具体做法是:
A.选择自己最喜爱约一个人物,为其作传;
B.读两三本书的内容或是所写人物的传记,或是根据其轶闻逸事所写的故事之类。
C.仿课文的写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主要贡献)从读物中选择典型的材料来完成这篇“小传”。
D.在完成的习作之后,注明所阅读的书名。
教师在阅完习作后,安排了讨论习作和修改的讲评课。 具体做法是:
A.选一篇习作印发给学生(习作后,附所读三本书的书名),要求大家仔细阅读;
B.讨论;所选材料是否突出了人物的主要持征(主要贡献);
C.猜一猜习作中的两则材料各是从哪一本书里选择的,并说明你作如此猜测的原因;
D.提出修改意见;
E.根据讨论所得,修改自己的习作。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选材要严"--不仅所选的材料要反映人物的主要特征、主要贡献,而且所选材料的角度度也要与习作的中心完全一致。要做或这一点,就必须在深入理解读物的基础上,确定习作的中心,再从所确定的中心出发去选择典型的材料;简单地从读物中抄两则材料,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要求结合作文教学一章的有关理论,谈谈下面这节讲评课有哪些方面值得肯定?还有哪些好的建议可以提出来。
正确答案
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③学生参与面广,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④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较好。
举例分析。
2.①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
②采用画画的方式冲淡了对诗歌语言的仔细品味;
③油纸伞的意象没有讲透(它给人一种古雅之美的审美感受)。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简答题)
试论怎样才能设计好一堂课的教案。
(简答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谴词造句的精妙。 2、体会作者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散文笔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在配乐中用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 (三)学习重点 1、详学“百草园”部分 (1)为“百草园”部分加小标题。 (2)提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引导想象“百草园”的美景并扩写该部分。 (3)提问: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来描写“百草园”的各种景象?强调描写景象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用好动词、形容词。 (4)提问:作者用了什么句式来表现百草园的“生机无限”?用“不必说……”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 (5)提问:春夏的百草园如此迷人,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请学生熟读“雪地捕鸟”一段,体会动词的运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罩),并结合学生自己经历谈捕鸟的乐趣,同时演示捕鸟过程。强调:交代事情要有条理,准确运用动词。 ( 6)诵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关段落,进行比较阅读,扩大阅读面。 2、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1)作者是如何从写“百草园”过渡到写“三味书屋”的?“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样的心理? (2)私塾先生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请你模仿表演一下。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3)讨论并提出看法:私塾先生虽然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 (四)梳理总结(此处略) (五)课后作业 尝试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
(简答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谴词造句的精妙。 2、体会作者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散文笔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在配乐中用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 (三)学习重点 1、详学“百草园”部分 (1)为“百草园”部分加小标题。 (2)提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引导想象“百草园”的美景并扩写该部分。 (3)提问: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来描写“百草园”的各种景象?强调描写景象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用好动词、形容词。 (4)提问:作者用了什么句式来表现百草园的“生机无限”?用“不必说……”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 (5)提问:春夏的百草园如此迷人,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请学生熟读“雪地捕鸟”一段,体会动词的运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罩),并结合学生自己经历谈捕鸟的乐趣,同时演示捕鸟过程。强调:交代事情要有条理,准确运用动词。 ( 6)诵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关段落,进行比较阅读,扩大阅读面。 2、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1)作者是如何从写“百草园”过渡到写“三味书屋”的?“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样的心理? (2)私塾先生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请你模仿表演一下。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3)讨论并提出看法:私塾先生虽然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 (四)梳理总结(此处略) (五)课后作业 尝试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
(简答题)
在实际工作中,评价一堂课的教学优劣,应掌握哪些基本要求,为什么?
(简答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谴词造句的精妙。 2、体会作者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散文笔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在配乐中用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 (三)学习重点 1、详学“百草园”部分 (1)为“百草园”部分加小标题。 (2)提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引导想象“百草园”的美景并扩写该部分。 (3)提问: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来描写“百草园”的各种景象?强调描写景象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用好动词、形容词。 (4)提问:作者用了什么句式来表现百草园的“生机无限”?用“不必说……”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 (5)提问:春夏的百草园如此迷人,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请学生熟读“雪地捕鸟”一段,体会动词的运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罩),并结合学生自己经历谈捕鸟的乐趣,同时演示捕鸟过程。强调:交代事情要有条理,准确运用动词。 ( 6)诵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关段落,进行比较阅读,扩大阅读面。 2、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1)作者是如何从写“百草园”过渡到写“三味书屋”的?“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样的心理? (2)私塾先生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请你模仿表演一下。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3)讨论并提出看法:私塾先生虽然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 (四)梳理总结(此处略) (五)课后作业 尝试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
(单选题)
单元教学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新教育运动”的产物。
(简答题)
《归园田居》教学实例 铃声响起,语文老师走进教师,微笑着摆摆手,开始上课:“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园田居》,请靠黑板的同学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请熟悉作者的同学给大家介绍陶渊明。”说完自己也找个地方坐了下来。一位同学起立介绍了陶渊明的简单生平,描绘了他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老师起立,给同学背诵了《五柳先生传》,补充魏晋时代的社会面貌和陶渊明的官场生涯;一位同学讲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课就这样开始了。 接着,一位同学朗读《归园田居》,同学们指出读音和停顿的错误和不足后又自读,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几位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动地描绘了所想象的画面:远山近水,绿树炊烟。鸡鸣桑树,牧童横笛。一位同学说,自己不熟悉农村生活,但理解“笼中鸟”向往无垠天空、“池中鱼”渴望江河海洋的心情。同学们边听边丰富着自己的“田园风光”。 一位同学发表不同看法,认为现在的农村生活也未必那么美好,何况那时。贫穷饥饿、破败愚昧,应该是那时生活的写照。老师要他想想,未必好的农村生活,陶渊明为什么喜欢。 这引起了对陶渊明所选择的生活道路的争论,很快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是赞成陶渊明的选择,认为他是远离污浊,解放身心,活出自我;一种批评陶渊明的软弱和逃避,并且为逃 避而自我安慰。两派意见各有代表,情不自禁走进中间空地,引经据典,唇枪舌剑。进而 一派爱屋及乌,由喜欢作者思想到喜欢陶渊明诗的明白如画、自然淳朴;一派认为既是掩饰,不免虚假。老师也走上前,赞扬同学们有自己的不同见解而且持之有故,谈了自己“仅供参考”的观点。 最后同学们在音乐声中诵读课文。
(简答题)
《归园田居》教学实例 铃声响起,语文老师走进教师,微笑着摆摆手,开始上课:“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园田居》,请靠黑板的同学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请熟悉作者的同学给大家介绍陶渊明。”说完自己也找个地方坐了下来。一位同学起立介绍了陶渊明的简单生平,描绘了他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老师起立,给同学背诵了《五柳先生传》,补充魏晋时代的社会面貌和陶渊明的官场生涯;一位同学讲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课就这样开始了。 接着,一位同学朗读《归园田居》,同学们指出读音和停顿的错误和不足后又自读,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几位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动地描绘了所想象的画面:远山近水,绿树炊烟。鸡鸣桑树,牧童横笛。一位同学说,自己不熟悉农村生活,但理解“笼中鸟”向往无垠天空、“池中鱼”渴望江河海洋的心情。同学们边听边丰富着自己的“田园风光”。 一位同学发表不同看法,认为现在的农村生活也未必那么美好,何况那时。贫穷饥饿、破败愚昧,应该是那时生活的写照。老师要他想想,未必好的农村生活,陶渊明为什么喜欢。 这引起了对陶渊明所选择的生活道路的争论,很快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是赞成陶渊明的选择,认为他是远离污浊,解放身心,活出自我;一种批评陶渊明的软弱和逃避,并且为逃 避而自我安慰。两派意见各有代表,情不自禁走进中间空地,引经据典,唇枪舌剑。进而 一派爱屋及乌,由喜欢作者思想到喜欢陶渊明诗的明白如画、自然淳朴;一派认为既是掩饰,不免虚假。老师也走上前,赞扬同学们有自己的不同见解而且持之有故,谈了自己“仅供参考”的观点。 最后同学们在音乐声中诵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