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题)荀子《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架,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课文介绍该课文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九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师说》。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还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树立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级50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1.将课文第三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依据。 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2.【参考答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劝”“见”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文言虚词。3.提高诵读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4.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5.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纠正不良发音并培养语感,并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2.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学习的意义,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确立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要考虑。现在的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更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对教学目标的取向问题上,在三个维度上都要有所考虑。(2)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及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教师应该在研究和熟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弄清楚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各个学段的目标,要以整体的观念去研究教科书,明确教科书的体系安排和单元目标,把具体的课文置于一个大的系统之中去研究,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为确定目标而钻研课文,应认真思考下面问题: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它在教材中处于什么位置?它有什么是值得学生去学的?学生能够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什么?(3)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还要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出发,包括语文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目标切合实际才有可能实现,目标脱离实际,偏高或偏低,都会给教学实践造成困难。从教师的角度,设定的教学目标不能超出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教学观念,目标只有符合教师的教学观念并且教师也有能力控制时,才会产生出实际的教学价值。从学生的角度,设定的教学目标要根据: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3.【参考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刚才,很偶然地想到两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生纷纷发表意见,作答)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二)提问引导,课文学习1.解题:“劝”:劝勉。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2.学生听课文朗诵录音,边听边标上小节号,给生字注音,尝试标出节奏记号。听完后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学生一齐朗诵全文,注意停顿和发音的标准。3.解读第一自然段:先翻译然后提问:(1)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观点?(2)为什么学习不能停止?有的人不学习似乎也过得挺好,那么荀子的这句话又有何意义可言?(3)第一节讲完后让学生一起大声朗读。4.解读第二自然段:(1)导入:一提起“学习”二字,同学们便摆出一脸不耐烦准备听人说教的神情,多少个家长和老师面对学习难题都苦无对策,那么儒学大师荀子又有何高招呢?请同学们一起看第二自然段,先了解一下大意。(2)翻译第二自然段。(3)精读课文,提问:①这一段话里,荀子是否一上来就说学习有多重要?②为了让易流于说教的话题变得生动易接受,荀子用了一组比喻的手法来论证,请大家找出有几个比喻?③这五个比喻和“学习”有何关联?怎么就归结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上的呢?(4)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5.解读第三自然段:(1)翻译本段,落实重点字词。(2)提问:①和第二自然段一样,荀子依然用一组比喻来阐述他的观点,请问有几组比喻?②这些比喻得出了什么结论?③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6.解读第四自然段:(1)翻译本段,落实重点字词。(2)提问:说完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接下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荀子是如何论述的呢?还是用比喻的形式吗?……(3)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三)知识点归纳(课件展示)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词类活用4.特殊句式(四)文章思路回顾由节选部分提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扩展到《荀子?劝学篇》涉及的与学习相关的段落内容,最终归结到“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上。(五)小结结合时代,反观自身,阐述学习的重要性、意义和态度等。(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根据课文思路背诵。2.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在学习上的经验和教训。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单选题)
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单选题)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反映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单选题)
教学《劝学》,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中“日”的用法特点,并归纳同类用法的词语。下列语句含同类用法的是()。
(单选题)
课文《劝学》后面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对于此题的设计意图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教师在讲解《劝学》一文时,对“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这句话进行了解说。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荀子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单选题)
《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里的"强"的意思是()。
(简答题)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课文介绍该课文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八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劝学》《过秦论》《师说》。单元导语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还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树立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时安排两课时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3.请为本文设计两道拓展题,并附上参考答案。
(简答题)
(教学设计题)阅读材料,完成1~3题。戴望舒《雨巷》原文(略)课文介绍《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单元介绍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有兴趣的话,不妨动动笔,学习写写新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额45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1.请为本篇诗歌教学设计一则课堂结束语,并说明课堂结束语设计的原则。 2.请为这则诗歌教学设计阅读教学目标,并指明教学重难点。 3.请为这首诗歌教学设计一个思考题(需给出答案),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