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电大国家开放大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题干)

本题共计 2 个问题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是20世纪最杰出的伟人之一。他作为“五四”新文化的运动先驱,在那黑暗的时代,导引着民族文化前进的方向,鼓舞着进步青年奋勇而前行,被誉为“人类明灯”。60多年过去了,对鲁迅的关注和研究并没有随时代的远去而淡化,如今,国内外研究鲁迅依然很热,那些过去由于政治偏见而引起的对鲁迅的误解也在逐渐化解,甚至有些研究问题还成为新闻的热点。当代初中学生,理应走近这位伟人,进而更好地继承鲁迅精神,高扬鲁迅作品中洋溢的民族正气,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而努力奋斗。这应该是学习《鲁迅自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 
    这篇课文不到千字却记载了50年经历的自传,如用一般阅读分析的方法,补充相关材料,帮学生理清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解说写作特点,估计效果不会太好。因此笔者建议采用相关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依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一)学生先自读全文。要求能用自己的话大致说出鲁迅人生经历的三个阶段和主要的文学创作活动。 
(二)学生简述鲁迅生平。教师进一步提示:本文表面上看确实是以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家庭、求学和回国后的情况(人生历程的三个阶段),仔细读,还会发现文中另隐含着一条反映作者性格特点和思想发展的轮廓线。 
(三)学生再细读课文。划出各段能反映作者性格和思想发展的关键语句,并尝试作批注。 (四)课堂讨论交流。教师可用表格或其他形式归纳,勾勒出作者性格形成和思想发展轮廓,如: 文中的语句: 
▲“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 表现出性格和思想倾向:幼年鲁迅就具有不甘屈辱、刚强、自尊的性格。 
▲“……我总不肯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不走别人老路,能冲破世俗观念,追求新的生活,开拓进取的积极人生态度。 
▲“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实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把个人志愿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需要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关心民族未来,不“坐而论道”,一旦有新的认识,就弃医从文立即付之实施。 
▲“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 从侧面反映了鲁迅先生对于革命的积极态度。 
▲“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表明鲁迅坚定地站在反帝爱国的人民一边。他对反动政府的揭露击中了要害。 
(五)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自传是作者记述自己人生经历的文章,鲁迅先生写自己的经历和变故并没有事无巨细一律都写,而是有所选择。想一想作者为何有些内容要特意突出,有些却要一笔带过甚至避而不谈? 
    引出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和深入地认识鲁迅。教师可提供学生查找有关资料的线索——《呐喊自序》、《纪念刘和珍君》、《藤野先生》、《鲁迅传》(王晓明著)等,还可登陆“在线鲁迅”、“大鲁迅网”等众多专门网站搜寻。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经思考研究,在基本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也会对本文重点突出、言简意赅的写法特点有所领悟。 (六)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参读有关资料。 
(七)学生交流自己研究的结果。作者突出写的是能反映自己性格和思想倾向的内容,如:受亲戚冷落而回家,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决意学医,弃医从文,抨击段政府而遭秘密通缉等。其他内容则略而带过。即使是重点记叙的内容,也力求文字简练,点到即止。如讲到弃医从文的原因时,只说:“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至于为什么“医好几个人也无用”,“提倡新文艺”怎么就有用了,文章一概略去,因在此之前的《呐喊自序》、《藤野先生》等文已经提过。再如,讲到去厦门的原因时,只说“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告的什么密,并不谈及。这是因为本文是“传略”,文体要求提纲挈领的叙述。再者,有关详情,作者已在有关文章中记叙过,因而不再重复。教师不必强求划一的结论。 
    顺便提一下,本单元的其他几篇人物传记,尽管写法不尽相同,但学习的重点都应是对所记人物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层的认识,故也可以采取相类的学习方法。至于写作上的特点,可在学生研读过程中适时点拨。

简答题
1

联系该教学设计具体分析“阅读教学是多向度的对话”这一基本属性。

正确答案

①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属性。
② 学生、教师与作者的对话。
③ 学生和教师与编者的对话。
④ 在课堂情境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
⑤ 联系教例具体分析。

答案解析

简答题
2

该教学设计定位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请对此作出自己的评价。

正确答案

① 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
②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形成看法。
③ 联系教例展开分析。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谴词造句的精妙。  2、体会作者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散文笔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在配乐中用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  (三)学习重点  1、详学“百草园”部分  (1)为“百草园”部分加小标题。  (2)提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引导想象“百草园”的美景并扩写该部分。  (3)提问: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来描写“百草园”的各种景象?强调描写景象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用好动词、形容词。  (4)提问:作者用了什么句式来表现百草园的“生机无限”?用“不必说……”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  (5)提问:春夏的百草园如此迷人,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请学生熟读“雪地捕鸟”一段,体会动词的运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罩),并结合学生自己经历谈捕鸟的乐趣,同时演示捕鸟过程。强调:交代事情要有条理,准确运用动词。 ( 6)诵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关段落,进行比较阅读,扩大阅读面。  2、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1)作者是如何从写“百草园”过渡到写“三味书屋”的?“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样的心理?  (2)私塾先生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请你模仿表演一下。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3)讨论并提出看法:私塾先生虽然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 (四)梳理总结(此处略)  (五)课后作业  尝试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谴词造句的精妙。  2、体会作者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散文笔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在配乐中用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  (三)学习重点  1、详学“百草园”部分  (1)为“百草园”部分加小标题。  (2)提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引导想象“百草园”的美景并扩写该部分。  (3)提问: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来描写“百草园”的各种景象?强调描写景象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用好动词、形容词。  (4)提问:作者用了什么句式来表现百草园的“生机无限”?用“不必说……”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  (5)提问:春夏的百草园如此迷人,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请学生熟读“雪地捕鸟”一段,体会动词的运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罩),并结合学生自己经历谈捕鸟的乐趣,同时演示捕鸟过程。强调:交代事情要有条理,准确运用动词。 ( 6)诵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关段落,进行比较阅读,扩大阅读面。  2、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1)作者是如何从写“百草园”过渡到写“三味书屋”的?“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样的心理?  (2)私塾先生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请你模仿表演一下。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3)讨论并提出看法:私塾先生虽然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 (四)梳理总结(此处略)  (五)课后作业  尝试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谴词造句的精妙。  2、体会作者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散文笔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在配乐中用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  (三)学习重点  1、详学“百草园”部分  (1)为“百草园”部分加小标题。  (2)提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引导想象“百草园”的美景并扩写该部分。  (3)提问: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来描写“百草园”的各种景象?强调描写景象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用好动词、形容词。  (4)提问:作者用了什么句式来表现百草园的“生机无限”?用“不必说……”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  (5)提问:春夏的百草园如此迷人,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请学生熟读“雪地捕鸟”一段,体会动词的运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罩),并结合学生自己经历谈捕鸟的乐趣,同时演示捕鸟过程。强调:交代事情要有条理,准确运用动词。 ( 6)诵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关段落,进行比较阅读,扩大阅读面。  2、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1)作者是如何从写“百草园”过渡到写“三味书屋”的?“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样的心理?  (2)私塾先生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请你模仿表演一下。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3)讨论并提出看法:私塾先生虽然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 (四)梳理总结(此处略)  (五)课后作业  尝试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斑羚飞渡》教学实录      第一个教学活动,老师以介绍斑羚的形式简单导入新课,然后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参照自读提示快速阅读课文,标出生字词,自己想办法解决生字词。(这一环节,全体学生参与阅读,疏通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通过交流、查字典等形式解决了生字词。)     第二个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同桌进行复述,并在复述后画出示意图来。(这一环节,利用复述和画示意图的活动,促使学生仔细读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个教学活动,请同学上台边复述边画图,其他同学评价修改。老师针对同学复述中出现的问题(如有同学把复述课文与概括文章的内容混淆),进行了示范性指导。(这一环节,通过学生演示、教师示范,既检测了上一环节,又落实了这一知识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评价能力。)      第四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1、课文中几次写彩虹?有什么作用?2、课文中斑羚的叫声,尤其是镰刀头羊的叫声有什么含义?学生讨论非常激烈,答案丰富而精彩,并推举代表总结发言。(这一环节,利用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全员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个教学活动,教师让学生针对这篇课文谈自己的感受。这个开放式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兴趣。同学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和感受。精彩的发言、感人至深。有位同学说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感受最深的是镰刀头羊那样遇事冷静、慎重、高超的组织才能及勇敢献身精神,它给我们人类做出了极好的榜样……”另一位同学接着说:“我特别为那些老斑羚们感动,它们为赢得种族的生存,那样从容地选择了死亡,它们的奉献精神是那样动人、那样高尚,值得我们人类学习,让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 不择手段残害生命的人感到羞耻、脸红……”“学习完这一课,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这群动物在面临种族灭绝的关键时刻,尚能团结一心,以集体的力量战胜灾难,保存生命的延续,为此,我敬畏生命……”就这样,同学们越谈越激动,越谈越深刻,越谈越开阔。最后同学们又谈到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适时组织了最后一个活动。     第六个教学活动,每位同学给狩猎队写一封信。学生由于思维活跃,热情正盛,很快便写好了,几位同学读了自己的信,那些真诚的建议、独到的认识,让人刮目相看。(最后两个环节,是课的高潮,开放式的问题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斑羚飞渡》教学实录      第一个教学活动,老师以介绍斑羚的形式简单导入新课,然后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参照自读提示快速阅读课文,标出生字词,自己想办法解决生字词。(这一环节,全体学生参与阅读,疏通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通过交流、查字典等形式解决了生字词。)     第二个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同桌进行复述,并在复述后画出示意图来。(这一环节,利用复述和画示意图的活动,促使学生仔细读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个教学活动,请同学上台边复述边画图,其他同学评价修改。老师针对同学复述中出现的问题(如有同学把复述课文与概括文章的内容混淆),进行了示范性指导。(这一环节,通过学生演示、教师示范,既检测了上一环节,又落实了这一知识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评价能力。)      第四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1、课文中几次写彩虹?有什么作用?2、课文中斑羚的叫声,尤其是镰刀头羊的叫声有什么含义?学生讨论非常激烈,答案丰富而精彩,并推举代表总结发言。(这一环节,利用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全员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个教学活动,教师让学生针对这篇课文谈自己的感受。这个开放式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兴趣。同学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和感受。精彩的发言、感人至深。有位同学说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感受最深的是镰刀头羊那样遇事冷静、慎重、高超的组织才能及勇敢献身精神,它给我们人类做出了极好的榜样……”另一位同学接着说:“我特别为那些老斑羚们感动,它们为赢得种族的生存,那样从容地选择了死亡,它们的奉献精神是那样动人、那样高尚,值得我们人类学习,让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 不择手段残害生命的人感到羞耻、脸红……”“学习完这一课,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这群动物在面临种族灭绝的关键时刻,尚能团结一心,以集体的力量战胜灾难,保存生命的延续,为此,我敬畏生命……”就这样,同学们越谈越激动,越谈越深刻,越谈越开阔。最后同学们又谈到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适时组织了最后一个活动。     第六个教学活动,每位同学给狩猎队写一封信。学生由于思维活跃,热情正盛,很快便写好了,几位同学读了自己的信,那些真诚的建议、独到的认识,让人刮目相看。(最后两个环节,是课的高潮,开放式的问题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斑羚飞渡》教学实录      第一个教学活动,老师以介绍斑羚的形式简单导入新课,然后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参照自读提示快速阅读课文,标出生字词,自己想办法解决生字词。(这一环节,全体学生参与阅读,疏通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通过交流、查字典等形式解决了生字词。)     第二个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同桌进行复述,并在复述后画出示意图来。(这一环节,利用复述和画示意图的活动,促使学生仔细读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个教学活动,请同学上台边复述边画图,其他同学评价修改。老师针对同学复述中出现的问题(如有同学把复述课文与概括文章的内容混淆),进行了示范性指导。(这一环节,通过学生演示、教师示范,既检测了上一环节,又落实了这一知识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评价能力。)      第四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1、课文中几次写彩虹?有什么作用?2、课文中斑羚的叫声,尤其是镰刀头羊的叫声有什么含义?学生讨论非常激烈,答案丰富而精彩,并推举代表总结发言。(这一环节,利用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全员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个教学活动,教师让学生针对这篇课文谈自己的感受。这个开放式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兴趣。同学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和感受。精彩的发言、感人至深。有位同学说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感受最深的是镰刀头羊那样遇事冷静、慎重、高超的组织才能及勇敢献身精神,它给我们人类做出了极好的榜样……”另一位同学接着说:“我特别为那些老斑羚们感动,它们为赢得种族的生存,那样从容地选择了死亡,它们的奉献精神是那样动人、那样高尚,值得我们人类学习,让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 不择手段残害生命的人感到羞耻、脸红……”“学习完这一课,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这群动物在面临种族灭绝的关键时刻,尚能团结一心,以集体的力量战胜灾难,保存生命的延续,为此,我敬畏生命……”就这样,同学们越谈越激动,越谈越深刻,越谈越开阔。最后同学们又谈到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老师抓住这一契机,适时组织了最后一个活动。     第六个教学活动,每位同学给狩猎队写一封信。学生由于思维活跃,热情正盛,很快便写好了,几位同学读了自己的信,那些真诚的建议、独到的认识,让人刮目相看。(最后两个环节,是课的高潮,开放式的问题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