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格考试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简答题)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学实施记录,阅读后回答问题。 [张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社会引入]观看准备好的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冰、原子弹的爆炸现象。 [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四个实验——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胆矾的研碎;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3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实验4二氧化碳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其中实验1有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的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实验由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到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物质是新生成的物质。[提问]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并交流]略[提问]教师列举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着哪些现象?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略。[提问]酒精易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谁还能举出一些相似的例子? [学生讨论并派代表回答]举出类似的例子。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问]老师举出两个性质,由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为什么? [讲解]老师对有关物理性质方面的几个基本概念做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一瓶一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进行判断,并与周围同学进行相互讨论和学习。 [讲解]说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之间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的分离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李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直接引入]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进行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 [师生交流回答]老师:自然界有哪些变化?学生:下雨、木材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瀑布下落。老师:若将以上四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学生:根据变化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确定上述四个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类变化叫作物理变化;木材燃烧生成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氧气和有机物,在变化中生成了新的物质,判断这一类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演示PPT]演示水分子电解的动画。请同学从微观的角度判断水的电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得出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何判断物质的变化是否发生了?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拿出一段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铁丝剪成几段。 [讲述]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征,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根据物质的某种性质,对某种物质进行识别和判定,我们可以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 [演示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实验1硫酸铜晶体溶于水;实验2硫酸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实验3硫酸铜晶体加热:实验4加热后的硫酸铜粉末加水。 [得出结论]硫酸铜的物理性质——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小结]要想知道某一物质是什么物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从物质的形态、颜色、温度,变化中有无沉淀生成、气体生成方面寻找证据,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变化规律,推测它们的性质,并利用物质变化规律造福人类。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回答下述问题: (1)比较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的异同。 (2)这两位老师的化学教学内容组织采用了哪种形式? (3)判断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案是否体现了科学的探究思想,为什么? (4)这两位老师是否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并进行说明。 (5)试说明两位老师是如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确答案

(1)张老师采用实验来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通过师生讨论来说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李老师则相反,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通过师生讨论来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通过演示实验来说明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两位老师都采用了传统的秧田式教学组织形式,其中张老师还采用了小组合作式。
(3)是。两位老师采用的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学生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结论。
(4)是。张老师采用视频导入教学,李老师采用PPT演示水电解动画,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
(5)两位老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下面是某初中化学教师讲授“元素”的教学片段。 [社会导入]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这里的“铁”“钙”指的就是元素,类似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请分组讨论并填写下表。 [投影表格] [学生交流讨论] [衔接转入]元素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存在的?各种元素含量如何?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地壳中存在的各种元素。地壳是由沙、黏土、岩石等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主要含哪些元素?各元素的含量如何?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考察和测定,最终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指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 [小结]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计,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记作一只羊、二只龟、三头驴,用铁锅煮。 [提问]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元素有哪些?它们在地壳中是如何存在的呢? [学生查阅资料获取答案][提 问]水占人体体重的70%左右,猜想我们人体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有氧元素、氢元素。因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指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 [提问]生物体中元素含量居前三位的是什么?地壳中这三种元素的含量多吗?[ 学生回答]氧、碳、氢。氧元素很多,而氢元素、碳元素较少。[师生交流]生活中常见的药品或一些商品的标签,查看各元素的含量,并交流讨论、绘制图表。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问题: (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 (2)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 (3)该教师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符合该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并加以说明。 (4)试说明教学内容是否一定要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教学?为什么?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教师应具备全面的能力结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具备讲授课本知识的能力,还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验研究的能力,而教师的最基本能力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下面关于几位教师讲授《诗经·采薇》时,导入方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以下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特殊虚词的用法时,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分类,下面与其他选项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在讲授《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中“惠”字的用法时,教师让学生在课下整理通假字的笔记。下面是一位学生整理的内容,其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在学习完“使用数据库”这节内容后,几位听课老师对王老师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其中一位老师说:“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学生积极性较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位老师说:“整体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也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但在个别知识点上讲授不够清楚……”。课后王老师写了教后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写道“有位老师评课的时候说个别知识点讲授不清楚,不知道是哪些知识点?……学生积极性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我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到底是什么?我该如何改进我的教学?”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分析下列问题: (1)案例中使用了哪些教师评价和教学反思的方式?请分别列举。 (2)从“促进教学发展”的角度看,两位教师的评课是否有效? (3)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哪些?应当以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教学评价?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下列是某初中化学教师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 [教师]一天,小明看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逐渐变短,这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逐渐变短?” [教师]化学反应前与化学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怎样的关系?猜想1:大于:猜想2:等于:猜想3:小于。 [分组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A组)。硫酸铜溶液跟铁钉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B组)。 [实验要求]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归纳,对实验做小结,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不变。 [教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作质量守恒定律。 要求: (1)写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3)写出本课的教学主题。 (4)针对本课内容,设计两个反思作业题目。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下面是某历史教师在讲授《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的教学片段:教师A:“同学们,宋真宗的时候,辽军向北宋猖狂进攻……”。教师B:“当北宋和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刚刚安抚好辽以后,西夏又窜了出来……”。教师C://“我们北宋与辽议和”“我们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问题: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