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2)课文摘录: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基督教宣扬,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光、日月星辰、天空、陆地、动植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在创造完这一切后,上帝又按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造出了人。当时,教会提出的这些神学教义被视为天经地义。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达尔文认为,生物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进化而来的,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他提出,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育后代,必须适应或对付周边环境的挑战,还必须与其他种类的生物相互竞争,同时,生物个体之间还存在着本种类内部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凡是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哪些发生了有害变异的个体则将遭到淘汰。哪些被自然选择了的微小的有利变异,通过世世代代的传递,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从而形成生物新种。这就是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这一原理,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正确答案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全体学生展示一段有关人类从类人猿进化为现代人类的科学纪录片和中国古代女娲化土为人的动画,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纪录片播放完毕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上面两个视频内容对人类的起源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哪个更为正确呢?带着这个疑问,进入本节课的授课部分。
二、讲授新课
教师: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中,对于动植物的起源问题一直没有做出科学明确的解释。到了中世纪后,神学笼罩着人们的思想。基督教会将上帝视为创造万物的造物主,坚决打击迫害怀疑该学说的人士。那么,对生物起源的探索就此结束了吗?之后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学生1: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们逐渐破除了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
学生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正确认识生物的起源。
教师:很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试着将达尔文之前的科学家取得的科学成果补充完整下面的表格。
(学生阅读教材,将所缺内容补充完整:A:胡克:B:提出两个著名的原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C://德马克等人)
(教师播放有关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研究雀类的视频)
教师:结合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研究雀类的不同外部特征.同学们由此可得出什么样的研究结论呢?请大家将自己假设为达尔文,试着自己总结一下。
学生3:雀类的生存环境不同。
学生4:……
教师:将大家的意见总结可知:生物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进化而来的,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他提出,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育后代,必须适应或对付周边环境的挑战,还必须与其他种类的生物相互竞争,同时,生物个体之间还存在着本种类内部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凡是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那些发生了有害变异的个体则将遭到淘汰。那些被自然选择了的微小的有利变异,通过世世代代的传递,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从而形成生物新种。
问题探究:(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神创说和生物进化论在人的起源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②请举例说明自然界的弱肉强食?
③生物进化论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④我们应该向科学家学习哪些精神?
(4)展示交流:学生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当堂展示,同学们评说补充。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分清什么是宗教、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科学;认识两种不同的观点要结合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要充分认识科学的进步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学习科学家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将其转化为今天学习的动力;拿起科学的武器,勇敢地同各种封建迷信做斗争。
四、课后作业
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就已学习的内容收集相关拓展知识,制成内容不少于300字的卡片。要求:内容简洁明了,最好做到图文并茂。
五、教学反思(略)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简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3.请根据本文特色及你自己的理解,说明本文的教学方式。
(简答题)
[教学设计题]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1)高中化学《化学1》教科书"硝酸的性质"原文(略)。(2)高中化学《化学1》教科书的目录(略)。(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学生情况某普通高中高一(5)班共50人,男生22人,女生28人;其中有4个男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有2个女生在课堂上非常腼腆。要求:(1)简要分析教材中该内容的地位和作用。(2)写出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3)请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4)试选择适合于课本的教学方法。(5)设计一个包含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片段。
(简答题)
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材料。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材料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目录(略)。 材料三某教师设计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片段。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说明本节课教师使用了其中的哪些? (4)请对本课进行板书设计。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提供的条件设计一节25分钟的基础部分运动技能的教学片段。某高二(3)班,学生32人,教学内容为学习"二过一"战术配合。场地器材:足球16个、大标志桶8个、小标志桶12个、标志盘52.背心16件、录音机一台。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电生磁”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材料二:某版本初中物理教材的片段如下: 如图20.2-1所示,将一枚转动灵活的小磁针置于桌面上,在小磁针旁一条直导线,使导线与电池触接,看看电路连通瞬间小磁针有什么变化。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磁现象、磁场等知识。 (1)简述安培定则。 (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完成“电生磁”的教学设计。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看到水从浴缸中溢出从而总结出了“阿基米德定律”。材料二: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钢块在水中会下沉,而用钢铁制成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材料三:一些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浮在水面上的木块会受到浮力,而沉入水底的石块不受浮力作用。(1)简述阿基米德定律内容以及表达式。(2)根据上述材料,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用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定律。(字数不少于300字)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历史过程。(2)课文摘录: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这就是说,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试题开始]
(简答题)
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2)课文摘录:佛教是当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由中亚传入我国内地。因为佛教主张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能得到幸福,因为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所以佛教很快受到提倡和扶植。东汉明帝时,派使臣去西域求佛法,并请来两名高僧到洛阳传教,并修建了白马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
(简答题)
阅读普通高中生物教材中“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神经冲动的产生与冲动”的内容,设计教学片段的具体过程。
(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机械能”的内容要求是: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材料二:某版本初中物理教材的片段如下: 想想做做 1.观察滚摆的运动(图11.4-2甲),谈论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 2.如图11.4-2乙,分析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动能、势能、功率等知识。 (1)分析皮球从手中落下又弹起的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完成“机械能及其转化”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