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格考试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题干)

本题共计 1 个问题

下面是某初中教师在讲授《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一课时的教学片段:(教师在本课的尾声,利用剩余时间对本课相关内容进行拓展活动,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两则材料)材料一:鲁迅在《电的利弊》一文中说:“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他在《随感录》中还写道:“火药除了做爆竹,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材料二: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又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和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师:鲁迅和马克思是如何评价中国发明的火药与指南针的?根据他们的结论,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生1:鲁迅认为中外对火药、指南针的使用是不一致的。师:究竟不一致在什么地方?生2:中国用火药做爆竹,外国却用来做武器。师:那么马克思呢?生3:马克思认为中国的发明成为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工具和杠杆。师:这个结论来自哪里?生3:来自材料。师:材料是我们发现历史的抓手,通过材料阅读和解析,你们发现什么让你们感到不解的地方了吗?生4:鲁迅讲得不对,因为郑和航海也用到指南针,宋朝人就记载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了,另外,中国在宋元时期打仗就已经使用火药武器了。生5:鲁迅和马克思的观点也并不一致。鲁迅是批判,马克思是赞扬。师:现在看来,鲁迅的观点不仅与马克思不一致,似乎也与事实不一致。是不是鲁迅的历史知识欠缺了呢?师:那么我们想不想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把“李约瑟难题”、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唯物史观带到课堂上来,在解决过程中,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发现新史实)问题:

简答题
1

请对该教学片段中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

该教师在授课的结尾阶段开展的历史知识拓展,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教学理念和要求。具体有两点:其一,努力创造一系列条件,使学生能够有抓手,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并大胆地提出问题;其二,该教师为学生发现问题采用了史实铺垫和分层推进的办法,先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质疑,然后解决教师设定的史实性问题,建构起知识背景,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感知。该教师促使学生在阅读材料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教师给予鼓励后,激发了学生提问的勇气,这是真正地发现问题。通过该教学片段,可以从中汲取的经验是:必要的知识背景的建构,问题的客观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及其鼓励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都是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所必需的辅助条件。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下面是某历史教师在讲授《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的教学片段:教师A:“同学们,宋真宗的时候,辽军向北宋猖狂进攻……”。教师B:“当北宋和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刚刚安抚好辽以后,西夏又窜了出来……”。教师C://“我们北宋与辽议和”“我们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问题: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下面是某历史教师在讲授《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的教学片段:教师A:“同学们,宋真宗的时候,辽军向北宋猖狂进攻……”。教师B:“当北宋和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刚刚安抚好辽以后,西夏又窜了出来……”。教师C://“我们北宋与辽议和”“我们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问题: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以下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特殊虚词的用法时,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分类,下面与其他选项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在讲授完《曹刿论战》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当时的文化特色,特设置了"先秦史传散文"专题,并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下列适合的是()。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下面是某老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一课的教学片段。师: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生: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师:嗯,很好。那如果所受的作用力为零呢?生:那就成了牛顿第一定律了。师:嗯,不错。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它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问题:(1)指出该教师的不足之处。(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改正教师的问题。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下面关于几位教师讲授《诗经·采薇》时,导入方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 (单选题)

    在讲授《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中“惠”字的用法时,教师让学生在课下整理通假字的笔记。下面是一位学生整理的内容,其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