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性本情用论:首先,未发之心为性,已发之心为情,“性情一也”。情作为性之发表,倘若“忘欲”“废情”,性本身便无法表现,结果只有无情的草木石块才能为善。
其次是善恶取决于社会评价。如果仅就性而言,还与善恶无关,善恶是人们对发于外之喜怒哀乐是否符合社会价值体系的评价,外在于人的仁义道德规范才是判断善恶的标准。即善恶形成于社会,而非先天。同时,社会的道德评价只有针对具体的情感活动才有意义
第三是善恶由习造成。王安石同样将孔子的“性相近”与“习相远”结合起来,但他的重点在“习”。王安石不但强调了善恶行为的后天性,而且突出了善恶判断的可变性,对人的评价不是看一时而是看一世。王安石以明确的本(体)用有别而又一致的观点来规定性情,在中国人性论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