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历类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类00525《公文选读》
(简答题)

试阐述民国时期呈文在不同阶段的用途变化,及其与短暂设置的上行文种详、禀、状之关系。

正确答案

民国时期呈的用途变迁,主要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民国三年五月,为使公文文种设置更能体现等级观念,袁世凯将上行文种分设为“详”、“禀”、“呈”三种。而这时详、禀的用途及其与呈之关系,则又显示了这一变迁的实质。
具体而言:
(1)将“详”设置为用于下级对上级的上行文种,其实质是取代了“呈”的第一个用途。
(2)将“禀”设置为用于“人民对官署之陈请”的上行文种,其实质是取代了原属于“呈”的第二个用途。
(3)将以“呈”为名称的公文另赋特定用途,规定官署或职官对大总统用“呈”,这时的呈实质上已异化。
但到民国五年七月,又废除“详”、“禀”,将“呈”恢复为原基本用途。
第二个阶段:民国十七年六月,国民政府《公文程式条例》规定,将呈的第二个用途“人民对公署有所陈述”,改设为“状”文种。但在同年十一月规定中,又将这一用途归并入“呈”文种。

答案解析

相似试题

  • (简答题)

    阐述民国时期的呈文及其基本用途。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阐述民国时期批(或批答)的用途变化。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阐述清代、民国时期不同行文方向(行移方向)的旧公文中收文者位置的变化。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阐述民国时期的布告文种的含义、用途以及文种确立的过程。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试阐述民国时期的布告文种及与示、告令、通告的相互关系。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阐述民国时期“咨”和“公函”所适应的行丈关系及彼此用途消长的情况。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试简析民国时期咨文种的三类用途;及其与咨呈的对应性。

    答案解析

  • (多选题)

    民国时期,用于准驳呈请的同一答复性下行文种在不同阶段的名称是()

    答案解析

  • (简答题)

    简述民国时期令文种的设置。阐述令体文种所经历的两方面变化、四次重要变动及其特色,以及这一演变在公文学上的启示。

    答案解析

快考试在线搜题